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灵石老乡俱乐部”,再点击“ 塔建于清代。塔高二十六米,底部周长十二点三米,塔基为青石方形,砖砌结构,下粗上细,宛若毛笔竖立,直指蓝天。塔基淹于地下不可见,无塔座;塔身以三层青石铺垫自塔基上砌出;底部直径约四米。最上端有石雕装饰图案,为八块青石透雕的篆字。塔刹座为塔顶反涩的十层青砖,象征笔杆顶部固定笔毛的箍圈;刹身是一座喇嘛式小塔,象征笔毛;刹顶是一颗青石宝珠,象征笔锋。
清代灵石四大家族之一静升王家,处处显示出浓郁文化气息,深藏着伦礼深厚底蕴。独立于王家大院建筑群之外的文笔塔也把王家诗礼传家,注重文化家风表现淋漓尽致。
文笔塔旁原来有一打谷场,打谷场附近有一四季不枯大水池,打谷场上有一辗谷碌碡。打谷场像一片砚台,碌碡像一块墨锭,水池中清水可供磨墨。形似毛笔的塔,身边墨、砚、水齐全,象征王家才思泉涌,文人不断,由此可见王氏祖先独具匠心的巧妙构思。塔于年列入晋中市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资料:静升镇,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北12公里处,地处晋中盆地边缘风景秀美的绵山脚下,具有灵石“小江南”的美称。静升镇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有“华夏民居第一宅”——王家大院,驰名海外的元代古刹——资寿寺(国保)。年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资料来源:安东老王博客
灵石的...
梁家墕文笔
塔
在灵石县梁家墕乡老峰山,也有一座文笔塔。
远望文笔塔——天地英雄乎?传说中的文笔塔耸构巍峨,高标巃嵸塔身刻字迹斑驳似乎建于清朝背靠文笔塔世代有才华图文来源:张瑞平《情趣西山行》不一样的游记,别一样的情怀
灵石的...
西许文笔
塔
年代:清代。形制特点:圆形实心砖塔,高13.6米。现状:当代维修,待考
西许文笔塔,位于晋中市灵石县城东南三十公里的西许乡西许村南的小桃山上。
塔约建于清代,塔高13.6米.周长4.4米,塔身为砖砌圆桶形,塔基为六边形,毛笔状塔刹,塔的整体形似一支毛笔,故名文笔塔。
附:西许村周槐
周槐位于灵石县西许村,这株饱经风霜的古槐,主干高85分米,树身七八人尚难合抱,树干虽已斑驳中空,树冠却依然翁翁郁郁,实为罕见之古木。树下乾隆三十九年和嘉庆二十二年所立碑文记载:“此树相传植自周初”。他的主干已片皮不存,顶端枝叶却顽强地喷吐着绿色,也许是汲天地之灵气,观万物变迁的缘故。他像一位豁达而睿智的老人,在经历了三千年风霜雨雪,饱尝了无数的战乱纷争后,显得是那样的宁静和安祥。他能让浮躁者变得踏实,让仇恨者变得宽容,让自卑者变得自信。他已不仅仅是一可生命力旺盛的千年老树。
资料来源:安东老王博客
灵石的...
董家岭文笔
塔
董家岭村始建于明末清初,经数代多次增修扩建才成现在规模。全村现有余人,面积达平方米。历史上董家岭村有赵姓三大家族五个堂口,分别是永和堂、爱里堂、崇德堂、和忠堂、明善唐。历经余年沧桑,以永和堂为代表的赵氏家族已发展成为“农者沃产遗后,坐享丰盈,工者彻通诸艺,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成为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的独特阶层。此时在人口繁衍与经商发展的同时,逐渐步入读书入仕的道路,注重尊崇诗书,仕宦之路风兴,从而历代文人辈出,高深、煌丽的宅院便是他们身份的象征。在兴建宅院的同时他们考虑到村庄地处偏僻之处所带来的交通不利等因素,尽量追求功能完备,配套齐全,应用而生了当铺院、油坊院、粮店院、学堂、银楼院等基础设施。走一层看一层,走一院看一院,虽然院落都是具有北方特色的四合院,但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风格,没有两家是相同的。今天我们透过这些高深的宅院,寻觅于廊柱之间,先人们曾有过的辉煌仍依稀可辨。走到山顶,放眼四望,整个村庄底收眼底,此时,对董家岭才有了整体感受。整个村庄呈扇形状布局。依山就势,顺坡而上,阶梯式上下九层分布于凹形山坡上,前以峭壁为屏,后以峻岭为靠,下以河水为险,底以磐石为基,层楼迭阁,错落有致,十分质朴雄浑。整个村庄以村中大槐树和村对面峻岭上文笔塔为轴线向心式分布,以巷道为纽带,立体交叠,明暗互通,巷道收放有序,曲折变化,穿插于立体交错的衬窑之间,从而形成了可居、可匿、可防、可退的多功能、节地节能的山地建筑形态,将我国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理念发挥的淋漓尽致。(网络)
来源:灵石科教崖底大叔
投稿丨合作请联系
灵石老乡点下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