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11日9点,浙江博物馆孤山馆区,一辆福特面包车缓缓驶出了文物库房的大门。
蒙蒙细雨中,车子穿过杭州城区。
车上有一个恒温恒湿的保险箱。里边躺着的,是一幅不完整的画卷。
这幅画,画的是浙江富春江的初秋逸景。
严子陵和郁达夫的富春江。
山水茫茫,画中人或临江独钓,或倚栏听风。半卷纸面,天地无垠,意境高远旷达。
以至于有前人看了之后,恍若隔世,用诗赞叹道:
渚断离鸿缈,春残别梦惊。推窗明月出,临岸听涛声。
这画,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80岁那年的作品,被后世称为画中兰亭的无价之宝。
是故,卷首上写着一行题字:
画苑墨皇元黄子久富春山居图真迹。
接下来,它将在专人护送下,乘专机飞往台北。
就这样,这半幅画如同一个颤颤巍巍的老人,开启了一趟跨越山海的赴约之旅。
很快,它将会和自己的另一部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
而它们上一次相见还是在年。那时候,郑成功还在厦门练兵,马铃薯刚传入中国。
这一年,画的收藏者在临终前,动了焚画殉葬的念头。
得亏是他侄子手快,劈手把画从火炉中夺了出来。但画,已经烧成两半了。
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这都已经是三百六十多年前的事了。
《富春山居图》的两个半卷(局部)
这趟漂洋过海来看你的旅程,是海峡两岸一群有识之士奋力争取来的。
为了让这两幅半卷能够合璧展出,他们奔走于两岸,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去交流、协商,最终促成。
期间所遇到的种种阻碍和艰难,远超常人想象。
一位亲历者用一句话形容这个过程:
知道难,但万万没想到这么难。
不过,这些人却从未萌生过放弃的想法,反而是愈挫愈勇,矢志不渝。
正是这样,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这不,前几天刚好是《富春山居图》合璧十周年的纪念日。
借这个机会,我今天就来说几个故事。
中华文明在世界上并不是最古老的文明,甚至连最古老的之一都算不上。
但却是唯一延续至今,没有中断的文明。
是无数人薪火相传的结果。
01
张伯驹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
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上世纪50年代,他就把李白老师唯一存世的真迹《上阳台帖》捐给了国家。
有了它,我们才知道,那个绣口一吐半个盛唐的豪侠浪子,原来写得一笔这样的字。
唐代,李白《上阳台帖》
今天我要说的,是一位像张伯驹先生一样高风亮节的人。
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占领南京。
没几天,一个大木柜悄悄更换了主人。
柜子里,装满了汉字最初的模样,多件写着甲骨文的骨片。
这是西方甲骨学泰斗,加拿大人明义士多年前从我们前同事吕蓓卡的老家河南收集来的。
因为在8字路口写出了名,吕蓓卡被大学破格录取了。现在还一直有不少男读者打听她。
明义士回国,这些没来得及带走的甲片一直放在加拿大驻华使馆里,装满了一个大木柜子。
一个叫切斯特·郎宁的外交官注意到了这些甲骨文。他即将撤馆回国,但觉得这些东西是中国的文物,不应带走。于是,他就联系了一个中国人,把柜子送给了他。
杨宪益先生。
(杨先生和他的英籍夫人戴乃迭女士)
一个通晓历史的牛津学霸,更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翻译家。
在他之前,中国古典名著在汉译英这方面,简直有如车祸现场,惨不忍睹。
当时的老外,是这么翻译四大名著标题的:
《猴子历险记》
《一个石头的故事》
《三个王国的罗曼蒂克史》
《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
看来,想讲好中国故事,还得中国人自己撸起袖子上。
60年代,中国外文出版社找到杨宪益,请他翻译一部汉译英《红楼梦》。
杨宪益给拟了个英译名:
《ADreamofRedMansions》
一锤定音。这被公认为《红楼梦》的标准英译名,直到现在。
要是搁我,估计得翻译成《HONGLOUMENG》。
说杨宪益凭一己之力,刷新了中国古典名著汉译英的纪元,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不过这都是后话。
此时此刻,摆在他眼前的,是一个名垂青史的机会。
柜子里这几千片甲骨文所承载的信息,拿来做研究的话,就是取之不尽的宝库。
谁拥有了这个柜子,谁就坐稳中国甲骨学史上第一流宗师的位子。什么郭沫若,什么董作宾,通通不在话下。
这绝壁是名垂青史的最好方式了,但这并不是杨宪益想要的。
面对这份巨礼,他连门都没让进,反手喊来一辆三轮车,直接拉到了南京博物馆。
收到重宝的南博自然是千恩万谢,因为在战事频仍的年头,文物流失才是常态。
这些年来,那一柜子满满的甲骨文,南博的研究人员最后捣鼓出什么了吗?
嗯。
人们从这批甲骨文中,发现了中国史上有文字记录的第一位女将军:
商王武丁的妻子,王后妇好。
今天的人难以想象,她是一个曾经统帅三万精锐之师征伐四方,久经战阵的伟大军事家。她帮丈夫武丁缔造了商朝历史上最强大辉煌的一段时间。
她和武丁的感情,绝对不次于几千年后,长生殿和长恨歌中描绘的那场。
在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中,提及最多的人就是妇好。里边全是这位伟大国王向上天祈祷发问的内容,用现在的话说,都是这样的:
——妇好出去打仗了,她会平安得胜归来吗?
——妇好打了个喷嚏,她身体不会有事吧?
——妇好最近牙疼,要不要紧啊,对身体有影响吗?
后来,妇好在30岁那年早逝。武丁悲痛不已,把她葬在了自己宫殿的旁边,惟愿常相见。
透过甲骨文,人们才知道,在中华民族的源头,在一个王朝最伟大的时期里,竟然有过一场这么轰轰烈烈的爱情,和一个武功赫赫、叱咤风云的女性。
这种真情,我想可以用歌神张学友的那首《爱是永恒》来诠释。
有着我便有着你,真爱是永不死。
穿过喜和悲,跨过生和死。
……
如今,妇好的塑像,就站在河南殷墟博物馆的门口,笑看我们这些子孙后代。
手持一把战斧的她,仿佛在对我们说:
听说现在女性都需要争取权益了?
02
50年代北京的冬天,北风呼号,滴水成冰。
在故宫午门内的文物库房里,有个年过六旬的老人,正哆哆嗦嗦地打卡。
老人在历史博物馆工作,每天早上7点到,下午6点下班。风雨无阻。
他的工作时长是11个小时,跟现在互联网大厂打工人有得一拼,还不摸鱼。
这个老人,长着一张圆脸,戴一副黑框眼镜,爱穿深色长马褂。
几十年来,中国但凡是稍微自认为是文艺青年的人,就不能不读他的一部小说。也不能不记得,这部小说最后的那句话: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他,就是中国最著名的乡下人,沈从文。
你懂的。沈从文后来再也没有写过小说,改行去中国历史博物馆搞了历史研究。
那时候,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严禁明火,室内气温往往会低到零下十几度。
沈从文只能用通勤路上买的烤白薯来取暖,不过那玩意很快就冻成砖头了。
然而,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搞了整整十年的文物研究工作。
这十年里,经沈从文过目、上手研究的文物种类就多达十几种:
服装、铜器、玉器、瓷器、漆器、家具、绘画、钱币、丝绸、地毯……
这些东西彼此之间,都是相较独立的领域。随便哪一个,都够钻研一辈子的。
任何一个真正的文物工作者,也必然是一个坚定的文物保护者。
沈从文在历博工作的十年间,陆续捐出了自己珍藏的20多件文物。
其中,有一幅明代的印花纸画,格外值得一说。
这幅画,画的是苏东坡和好朋友泛舟赤壁的场景。
明代《赤壁游》故事印花纸画
遥想当年,周瑜一个英姿勃发抽了三张牌,大喝一声汝等看好了,就烧了曹操的八十万水军。千古传诵。
七百年后,中国出了一个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吃货,苏东坡。
他昨天还在杭州的苏堤上晨跑五公里,一下子被贬到了盛产密卷的湖北黄冈,心情肯定好不了。
人都是这样,心情一郁闷,不是喝酒浇愁就是旅游散心。
但做选择是小孩干的事儿,苏大学士两个都要。
于是,他约上了两个朋友,三人一起去赤壁喝酒,酒后还危险驾驶驾船。
这两个朋友的名字,也是上了今天语文课本的。
一个叫黄庭坚,江西老表。你身边肯定有个挺着肚腩的中年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