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竞争力智库、中国经济导报社、中国信息协会信息化发展研究院和北京中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在北京联合发布《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对年我国县域旅游发展情况作了全面梳理,完成了全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和县域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发布了“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和“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简称“中国旅游百强县”和“中国旅游潜力百强县”)。
山西省平遥县、洪洞县、介休市、阳城县、灵石县等5个县(市)上榜中国旅游百强县。
平遥县
平遥是山西省的文物大县,有多处古迹。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汇通天下”的日升昌票号被誉为“中国现代银行的鼻祖”,双林寺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镇国寺万佛大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平遥主要景点还包括平遥县衙、文庙、清虚观、瓮城、城门顶、角楼、点将台等。平遥县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年12月3日,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与云南丽江古城、四川阆中古城、安徽歙县古城并称为中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洪洞县
洪洞因城南“洪崖”、城北“古洞”得名,西周时洪洞为杨侯国,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洪洞为杨县。隋义宁二年(年),改杨县为洪洞,沿传至今。洪洞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华人老家”,境内有多处人文名胜及自然景观,从远古神话传说到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仅《中国历代名人词典》所列的26位远古人物中,有一半之多在洪洞都能找到其活动遗迹。洪洞大槐树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最大的民间祭祖圣地,被誉为“根祖圣地”、“天下故乡、华人老家”。
介休市
绵山
绵山,亦名绵上,后因春秋五霸之晋文公名臣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而闻名。它地处汾河之阴,距介休市区20千米,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最高海拔.6米,相对高度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馆。
介休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位于介休市北关街道北大街社区庙底街99号,为一处保存较完整的全真道教古建筑群,包括后土庙、真武庙、三官祠、三清观、娘娘庙、吕祖阁、关帝庙、土神庙八座庙宇,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庙坐北朝南,东西九进院落布局,现存影壁、山门、过殿、献亭、三清楼(兼乐楼)、后土大殿、东西配殿、钟鼓楼、东西垛殿、戏台等建筑29座。介休后土庙主体建筑三清楼(兼乐楼)为明正德十四年()创建,是一座集殿、台、楼三位一体的重楼合体建筑,庙内所有建筑的屋顶全用琉璃瓦及琉璃艺术部件覆盖,除后土大殿一组用黄色外,其余皆为黄、绿、蓝、白、赭等五彩制成,这些琉璃制品多为清代重葺时更换,三清楼上至今还保留个别宋代瓦件,被誉为“三晋琉璃艺术博物馆”。殿内千余尊“万圣朝元”明代彩塑,承袭宋元,是罕见的道教彩塑艺术宝库。
祆神楼
位于介休市顺城关大街东侧的祆神楼,民间俗称玄神楼,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木结构楼阁。集山门、乐楼、过街楼于一体,三重檐十字歇山顶结构,是研究中国祆教文化的“活化石”。祆神楼与万荣县秋风楼、飞云楼相颉颃,享有三晋三大名楼之美誉。祆神楼院内正殿三结义庙,原为祆神庙。明朝嘉靖时,皇帝独尊道教,曾廷敕概毁天下淫祠,时任介休知县王宗正以“除邪神必须崇正神”之由,遂将祆神庙改祀为三结义庙。祆神楼则即是三结义庙的山门和乐楼,也成为顺城关大街的过街楼。
张壁古堡
张壁古堡位于晋中盆地南端,处太行山支脉绵山北麓介休市龙凤镇境内,占地10万平方米,海拔米。古堡内有两条向外的通道,西、北、东三面为沟地。堡内现存有可罕庙、空王佛行祠、三大士殿、二郎庙、真武庙、关帝庙等宋、元、明、清陆续建筑的十数处庙堂建筑和数十座具有晋中山地民居特色的明清宅院。
堡中地下满布立体三层,攻、防、退、守、藏功能设施齐全的古地道。堡南门楼军事信号灯(旗)杆石基座、供奉刘武周塑像之可罕庙、西南古校场、备守的巷门楼、更房、利行的“马道石”坡街等历史遗存,使这座古堡颇具古代军事设防意义。
堡内还有琉璃碑、泥铁像、双龙碾、槐抱柳、窑湾沟、藏凤桥、金代古墓等众多地上地下文物景观和遗存。
张壁古堡历史悠久,集军事、农耕、商作、民族、宗教、民居、民俗等历史文化内涵为一体,是中国幸存的具有独特山村景观和多层次多文化特点的古军防壁垒遗迹。
年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
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城县
阳城古称濩泽,清康熙、雍正年间,与陕西韩城、安徽桐城同为文化发达之乡,在泽州府所辖五县中文风最高,赢得了“名列三城,风高五属”的美誉。境内有“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宅”、国家5A级景区皇城相府、有保存较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海会寺、天官王府、郭峪古城等,以及中华名山析城山、蟒河与历山自然保护区。
灵石县
在灵石县文化艺术中心右侧,有一石块,满身孔洞,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旧时附近乡民视为“神石”,前来焚香膜拜,祈求平安。据考察系古代降落的一块陨石。灵石县名即因此物而得。
全县共有文物古迹46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属国家级文物保护的有旌介古遗址、王家大院、资寿寺、晋祠庙、后土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静升文庙,石膏山森林公园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
静升古镇地处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丘陵地带。东眺绵山,西望汾河,北与介休接壤,南与本县马和乡交错。周边沟壑纵横,层层梯田,海拔余米。其地形有似双乳,高不露风,低不失水。土地肥美,物产富庶。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石膏山,是太岳山的主峰之一,制高海拔.6米,风景名胜区规划总面积75平方公里,位于灵石县城东南35公里处。石膏山是山西名山,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美,古代就被作为传统游览观赏地。明未清初,傅山先生曾落墨“山林野趣”,成为千古绝唱。撩开石膏山久已尘封的面纱,即能看到它深藏浅露,大美而不言的英姿。
红崖峡谷景区位于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部,灵石县马和乡境内,西距灵石县城20公里,距大运高路灵石出口5公里,与介休绵山风景区和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灵石县王家大院仅6.5公里之遥,和千年古刹资寿寺有9公里之隔。峡谷景区面积公顷。
介林是三晋名贤介子推的墓地,位于灵石县马和乡张嵩村东,总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始建于春秋,兴起于秦汉,鼎盛于隋唐,是三晋清明寒食文化之乡、忠孝文化圣地。
资寿寺,座落在山西省灵石县城东十公里的苏溪村。东临绵山,西傍汾河,古树交荫,风景秀丽。这处寺庙,创建于唐代,重建于宋代,在金代又遭破坏,元泰定三年(公元年)重建。资寿寺规模颇大,院落宏敞,布局完整。寺内主要建筑物有天王殿,雷音殿,罗汉殿,地藏殿,药师殿,二郎殿等。这些古代建筑结构奇巧,雕梁画栋,碧瓦凌空。屋顶三彩琉璃瓦覆盖,制作精巧,很有特色。现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省汾阳市、壶关县、武乡县、永济市等4个县(市)上榜中国旅游潜力百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