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36岁任县长,投5千万修大院,调离

山西前省委书记胡富国曾说过一句话:钱从何来?钱从山西万父老乡亲的干劲中来,有人。这也从侧面说明,山西想要谋富变强,实现三晋崛起,首要是要靠人,尤其是带头人,而不是靠资源。纵观山西整个改革发展过程,涌现出一大批有作为的领导,他们不仅有超前的战略眼光,还有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胆魄和三牛精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山西好市长耿彦波。

耿彦波

耿彦波,生于年,山西榆次和顺人,土生土长起来的山西正厅级干部,其执政生涯从未离开过山西,年退休后,任山西省政府办参事。

耿彦波很早就对保护文物深感兴趣,这源于他青年时听到村里人说过这么一件事情。在他出生那年,山西忻州市代县七里铺村的村民,在农耕的时候,发现了一座庞大的唐朝皇陵,后经考古专家鉴定,该皇陵是唐朝晋王李克用的墓地,然而,早在元朝年间,这座墓地曾经被盗墓贼光顾,墓地中的陪葬品就被席卷一空,而这样一个庞大的墓葬群,因为失去了更多的观赏价值,只能对外免费参观。基于这件事,对他的心灵冲击很大,如果这样的王陵能加以挖掘和保护,对外开放,不仅增加地方税收,对地方打造文化名城那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为了实现目标努力学习。年,耿彦波以第二名的好成绩考入山西大学干修班,在中文系就读,对于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耿彦波非常珍惜。他勤奋刻苦,每天天不亮便抱着厚厚一摞书来到图书馆学习,一直到深夜才归来。两年后,耿彦波顺利毕业。

机会终于来临了!年,组织下了任命,耿彦波去灵石当县长,这是他第一次去地方执政,也是他开始实现自己抱负的地方。

初来乍到,耿彦波不是在办公室里开会,而是紧锣密鼓的深入基层调研,他发现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是灵石县有一座聚宝盆,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那就是王家大院。

经过调研和思虑,他最终下了一个令人窒息的决定,投资五千万修缮保护王家大院,这在当时灵石县每年近亿的财税中,占了一大半,灵石县炸开了锅,轰动三晋,“耿疯子”外号由此而来。

说到做到。虽然当时县财力拮据,开过多次会议,有不少人反对,但他成竹在胸,毫不犹豫,拍板把事定下来,很快请来了研究人员,很快成立了修复指挥部,很快做出了修复方案。”经过两年多时间,倾注了大量心血,王家大院重要修缮完成。

有意识的推广。90年代中期,中国的旅游市场还没有活跃起来,耿彦波为了推介王家大院,亲自撰写了一本关于王家大院小册子,每次出去开会,自己亲手做宣传,这在当时让人难以置信,一个县长做员工的活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中国民居会议上,与会专家来王家大院看了看,大为震惊,山西还有如此规模,如此完整的大院,一下子声名鹊起。

年耿县长调离灵石,在临走那天,有人送来了两个花圈为其送行,这意思是再明白不过了,可耿彦波没有生气,没有追究责任,他淡定地离开了。

任何事情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直到耿彦波离开那时,王家大院的旅游也很一般,可是年后,乃至中国加入世贸后,随着中国高速发展,旅游业开始兴起,人们走出去看一看的意识开始展现出来,王家大院每天来的人络绎不绝,火爆的不得了。周边的百姓富起来了,县里的财政收入大幅上涨,灵石人民脸上笑开了花,回过头来,这一切都是耿县长超前的远大目光,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亲自实施的一项文物保护工程,也是为民造福的民生工程。

后来听媒体说,灵石人民非常感恩耿县长,错怪了他,送花圈的两个人,还自责得到耿彦波家里真诚道歉。

结语:为人民造福,为地方谋发展,这是一个为官者最起码的职责,如果为官只是想谋财升官,那迟早要翻船。正如耿彦波所说:我对当官发财不痴迷,我只想为民干些事。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他最终赢得了百姓的青睐和点赞。他所干的事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历史,为我们保护了一座文化宝库,他平凡而伟大,这样的人,人们值得铭记。

今天耿彦波市长已经退居二线,但仍发挥着余热,谨以此文怀念他,祝愿他和家人身体安康,幸福快乐!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shizx.com/lsxjt/1629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