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刚
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呼和浩特摄影家协会会员
组照载满一船秋色张永刚摄组照蒙古舞的魅力张永刚摄山西省灵石县董家岭村年6月18日上午,我们一行十几人来到董家岭采风。董家岭村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西南20公里,南地理坐标为东经°37′、北纬36°42′,属丘陵地区,东于毛家岭村隔沟相望,西同洪土、后背掌、枣岭地土相连,南眺南岭、沙腰,北接东庄、南庄,仰视东南,道美尽收眼底。
年1月,董家岭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村现有户,余人,赵姓居多,为灵石八小家之一,历史上董家岭村有赵姓三大家族五个堂口,分别是永和堂、爱里堂、从德堂、合忠堂、明善堂。现有耕地面积余亩,退耕还林余亩,枣岭农业有限公司承包种植核桃树。
石膏山 山西灵石县石膏山张勇刚山西灵石县石膏山,雄踞在太岳山北段,为太岳山主峰之一,海拔米,位于灵石县城东南约35公里,北距太原公里。与介休绵山、沁源灵空山鼎足而立,是省级风景名胜区。这里,奇峰叠翠,高人云表,风景奇特。每当春末或初冬,山下已是春雨沙沙,或秋雨绵绵,山上依然是白雪皑皑,蔚为奇观。
山西天龙山年6月21日下午,我们一行6人来到天龙山观光采风,领略这里的古迹。天龙山佛教石窟寺庙群坐落于山西太原市西南三十六公里处,地处山西省中部。遗迹被严重损毁,大量造像被盗,流失海外,藏于各大博物馆。现今进入石窟的游览者已无从想象当年的盛况,完全无法让观者得知他们原有的历史、陈设和宗教背景。第8窟是天龙山石窟群第二大洞窟,仅次于第9窟,也就是大佛窟。它是唯一的中心柱石窟,以及唯一可考的隋代(公元-)遗迹。
天涯山天涯山位于山西省原平市子干乡境内、大运高速公路出口以东5公里处,紧邻省道,交通便利,依山傍水。天涯山以天涯山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依托,以2多年前历史人物介子推的“精忠纯孝”精神为主题,将生态观光旅游与现代文化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是山西省一流的风景旅游休闲度假区。
天涯山由天涯峰和莲花峰组成,峰峦陡壁间,有巨岩突出,形似石鼓,所以当地通称其为石鼓山。位于天涯山风景区。坐落于石鼓山之北、与之遥相对称的有五峰山。可能因为五峰山与石鼓山险峻难登的缘故,故人称五峰山为地角,石鼓山为天涯。唐朝时,就曾有人来到过这里,写过“十年马足知多少,两度天涯地角来”的诗句,说明这“天涯”、“地角”的名称由来已久了。
邂逅二龙什台年7月8日下午三点多,两辆车,7个人,从会展中心启程,向二龙什台进发。路上下起了雨,4.48到了二龙什台。经过了许多盘山公路,终于到了山顶。雨还在缓缓地下着。
内蒙古二龙什台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内蒙古凉城县西北部的蛮汉山,距呼和浩特市60余公里。前身是国有蛮汉山林场,年国家林业部批准成立国家森林公园,面积有4万多亩。
张壁古堡年9月24日,我们一行5人,到张壁古堡采风。张壁古堡是中国现有较为完好的一座融军事、居住、生产、星象、宗教活动为一体,罕见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遗址、北朝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戏台、明清民居等许多文物古迹,特别是北朝古地道、可汗庙、琉璃碑等为全国罕见。
张壁古堡整个村子遵循中国传统古代星象和堪舆理念建造,地面布局与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相对应,因此,张壁古堡还被称为“中国星象第一村”。
张壁古堡先后荣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旅游特色景观名镇名村”“传统古村落”“山西十大新锐景区”等六项桂冠。
张壁古堡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是后赵豪强张平所建的众多坞壁之一,距今已有1多年的历史。
张壁村位于山西省介休市东南10公里的龙凤镇,著名景区绵山北麓,是一个四面黄土夯墙围合的城堡型村庄,位于海拔米的黄土丘陵地带,三面是沟壑,一面靠山。
在历史上,张壁村位于从介休去往绵山的必经之地,也是往南到达霍州的主要经过点。这条线路曾经是山西两大盆地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的咽喉之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张壁村建起了防御性城堡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今,张壁古堡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众多古建文物遗存、特殊的星象文化格局等,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
再来看古堡内的宗教建筑,数量众多,特色鲜明。比如南北堡门上都建门楼,门楼旁边城墙上就是古庙。南门城墙上是关帝庙、可罕庙,北门城墙上有真武庙、二郎庙。其他古庙还有兴隆寺、空王佛行宫等,这些古庙除兴隆寺外,全部都是彩色琉璃覆顶,远看金碧辉煌,气派非常。更有罕见的琉璃碑和槐抱柳景观共游人参观。
当然,张壁还有一个神奇的称号叫做“星象奇村”。据说因为张壁古堡建设遵循着中国传统的形象学说和堪舆学,古堡内的各个:建筑都对应着天上的二十八宿之奎宿。
古堡结构有特点,布局也很特殊。作为军事防御型城堡,北门处的瓮城就足够特殊。还有一个更为特殊的是,古堡地下竟然还有一条古地道,长度达到万米,有上下三层,攻防兼备,堪称地下城堡。
转场年初夏时节,在新疆阿勒泰的萨尔布拉克乡遇到了一场哈萨克族牧民的大迁徙。牧民们骑着马儿、牵着骆驼、赶着牛羊、连绵不断、浩浩荡荡,像一支奔腾涌动的大军。所经之处,风烟滚滚、气壮山河,构成了阿勒泰高山草原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新疆的草原多分布在山区,草场随山地海拔高度不同而呈带状、块状分布,加之四季温差大,牧民们祖祖辈辈便形成了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的习惯。
每年从春夏交季之时,哈萨克族牧民就像候鸟一样,浩浩荡荡地从"冬窝子"向夏季牧场迁徙,秋后又反向转场。这样的传统生活已经延续了近多年,迁徙的路途几十至百余公里,早已被岁月踩踏成"千年古道"。在古代汉文史书中,曾把游牧民族政权形象地称为"行国",其立国之本就是逐水草游牧养畜。
转场,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每次持续约一周时间。远眺,垭口处尘烟又起。一个族群、一户户牧人,赶着牲畜、驮着毡房,逐水草而居,与大山、草原为伴,延续着祖祖辈辈的游牧生活。其气势之大,如同千军万马,如同黄河奔腾,似长江一泻千里。
哈萨克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州、阿勒泰等地,人口多万。转场,对哈萨克牧民来说,是生活中最普通的事。
一位诗人曾这样描述转场:“世上路走得最多的是哈萨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是哈萨克人!哈萨克人的历史就是在转场中谱写!哈萨克人的繁荣就是在迁居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