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道美小学根文化的厚重原创

谈起道美小学,我有一种深深的敬意和感激。当年,我指导灵石籍学生回乡实习,是道美小学接纳了我。记不起当时是谁安排我住在南关小学,只记得一位身材高挑、瘦瘦的、一头卷发的男老师,在南关火车站接上我,带着我走过一座大桥,来到了道美小学。当时,道美小学有三个实习生,清一色的女孩子。我到灵石的第一晚,就和她们住在了校园东面的那排新窑洞里。窑洞的里面没有装修,修建窑洞时的白灰泥从蓝砖的缝隙间挤压出来,在砖面上凝固成粗细不均的泥条,凌乱而粗糙,把本是笔直的砖缝扭曲得歪歪斜斜。一进门是一个砖砌的火炉,拾起一铁锹黑煤面填进炉膛里,火苗就带着一股浓烟升腾而起,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煤能这样烧。橘红色的火苗把窑洞烤得暖暖的,我的初到异乡的孤寂和忧虑,都被这温暖的火苗燃烧融化了。

不想,二十六年后我还能再到道美小学。物是人非,当年的窑洞还在,只是小学已经搬到了对面的中学旧址。课余时间,我特意看了看那几眼窑洞。长期无人居住的院落,杂草丛生,树木葱茏,草木的生长总是这样无关人情。岁月沧桑,风侵雨蚀,那排窑洞与院中的其他建筑融为一体,已无法分辨孰旧孰新。但任凭时光的冲刷与渗透,南面瓦房屋檐下挂着的“教书育人”的木质牌匾,竟然依旧能唤醒心灵深处的兴奋。不知这四个字是谁镌刻的,凹下去的字迹,无需用手只需用眼睛就可轻轻触摸,触摸一次,即可在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这四个字,如同一台主宰时空的机器,让我的记忆瞬间复活:孩子们跳绳落地的脚步声伴着银铃般的笑声,从杂草的缝隙中蜿蜒穿过,清晰地回荡在我的耳际;铁锤敲击吊在空中的一小截铁轨,发出清脆悠长的金属撞击的声音;一位梳着长辫的女老师抱着一摞作业本走进了教室,她的两条麻花长辫像乌黑的蛇在腰际来回地摆动……

一堵高墙把这处略显破落的小院阻隔成了历史的扉页,没有人再去翻动里面那代表着“过去”甚或“落后”的篇章。不过,它的存在恰好做了“今日”的延续和对比,与它面对面的是今日道美小学的标准化校园。朱红色的矮墙上雕刻着“百年树人”四个金色大字,矮墙前葱郁的冬青灌木和灌木中垂柳的枝条,妩媚地掩映着这四个金字,影影绰绰,亦梦亦幻。不过,还是可以让人轻易地把这四个字和那块“教书育人”的木质牌匾联系起来,“育人”的香火从旧院袅袅娜娜地飘了出来,又婉婉约约地落在了新园,如同一颗种子扎根于土壤,开始了生生不息的代代相传。

矮墙南边是入口,没有门的阻拦,这个入口就没有了约束,进与出显得自如而又自由。这种开放式的入口,给人一种十分舒爽的感觉。跨进这不是门的入口,再回首那段矮墙,上面的“学校文化建设宗旨”——“让办学理念护航,让每项活动精彩,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文化氛围熏陶,让每寸土地传情,让师生素养提升。”呈三行两列,一如田野里茂盛的庄稼,保持着固定株距,站立成一种低头思考的姿势。仔细琢磨其中的每一句话,都是沉甸甸的,颗粒饱满,散发着文化种子特有的气息。

校园的中央是操场,标准的四百米环形跑道如一片绿莹莹的草地,似乎能听到生命的呼吸。一行树沿着操场走了一遭,高的是国槐,低的是冬青,高低错落,把操场环绕成了一片海,这行树就是绿色的海浪,大大小小的树冠携着亮晶晶的阳光碎片冲出了操场的边缘。

南面是一排两层建筑,下面一层的屋檐全部为拱形,只是取了窑洞的外观模样,其内部是宽敞明亮的空间。上面一层,那些四四方方的门窗把一堵墙变成了房间的面庞,虽然是豆腐块一般的眼睛甚或嘴巴,但所有的房间都有了灵气,有了质感,有了生命。二楼的护栏上挂着校训“和谐、务实、进取”,教风“敬业、爱生、善教”,校风“文明、创新、高效”,学风“乐学、善用、”一个字一个字地排开,每个字都是一颗珠子,独立、散落,需要用文化的绳子,才能串成一条闪着校园核心价值观光芒的项链。

校园的东西两面各有一排平房,有了这平房,校园就变成了一处北方典型的四合院落。这种院落有一种特有的安全感,似乎所有的温馨都藏在这密不透风的建筑里了。传统的习俗把北面视为“主”或者“正”,所以,学校的主楼位于北面,教室和办公室都在这栋楼上,站在主楼隔着操场看南面的二层楼,操场瞬间变成了宽阔的银河。一所乡村小学,学生不是很多,走进每一间教室都感觉不到拥挤。所以,我一直在想,南边和东西两面那么多的房间都用来做什么呢?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进去。它们就像一团谜困扰在我的心里,曲曲折折,婉转成了一种难以释怀的遗憾。

不过,我还是有时间认真审视脚踩着的这栋主楼,我总是喜欢让我的眼睛满足内心的好奇。每到一处,我的眼睛就像一只猎犬,根据我的喜好捕捉着一点一滴的信息,哪怕是别人视而不见或司空见惯的蛛丝马迹,都有可能让我的眼睛大放光彩。我的眼光聚焦在教室门一边的班级公示栏上,每个教室门外都有这样一个小栏目,里面有这个班的集体照,班主任老师的照片,还有班训。还没有走进这个班,几十张花朵般的面孔已绽放在你的眼前;而片言只语的班训,也会让你洞察他们发自内心的誓言。与这小栏目相伴的是一条条农谚,如:“枣花稠,麦子收”;“麦盖三场被,枕着馒头睡”;“冬至大白霜,来年谷满仓”;“初一飞霜侵损民,重阳无雨一冬晴,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遇雷声菜价高”。这朗朗上口而又充满智慧的语言,一经贴到校园的墙上,那就不单单是一句谚语,而是启迪心智的一把钥匙。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上下五千年,当我们的祖先从刀耕火种走向现代文明时,农耕文化注定要成为支撑文化大厦的厚重基石。发明农具的娴熟技艺;围猎种植的团结勤劳;观云识时,创造二十四个节气的聪明才智;演绎春种秋收的客观规律……,不仅是人类衣食住行的物质基础,更是人类传播文明的重要载体。厚德载物,正是这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农耕文化,让道美小学的校园蓬荜生辉。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其实,教育肩负着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涵养教育的重要源泉,更是教育创新的根脉。道美小学厚重的文化根脉,一定能让这所小学在灵石这块肥沃的土壤中,枝繁叶茂,花团锦簇,果实累累。

赞赏

长按







































百癣夏塔热片说明书有介绍服用禁忌吗
白癜风用什么药膏好使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shizx.com/lsxjt/548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