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在这酷热难耐的季节,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大暑时节即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我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晴天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夏季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且暑气逼人,心气易于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将养,而导致疰夏、中暑等病。如果当你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多为中暑先兆。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夏季预防中暑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盛夏阳热下降,絪蕴熏蒸,水气上腾,湿气充斥,故在此季节,感受湿邪者较多。在中医学中,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食疗药膳以清热解暑为宜。大暑节气阳历:7月22日
农历:庚子年六月初二日周三
暑,热也。——《说文》。
一寒一暑。——《易经·系辞》
寒暑燥湿风火。——《素问·天玄纪大论》
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韩非子》
此时,太阳运行至黄道度(处在狮子座)
地支未(生肖羊)
对应《易经》坤卦方位
象承载征孕育万物
所以大暑要尽可能把体内湿气、毒素排出
以孕育秋冬的勃勃生机
十二消息卦中的遁卦(天山遁)
也对应大暑节气。
遁卦,是山在天下隐藏的象。
古人言:应夏藏,闭门谢客。
大暑三候
中国古代将大暑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侯腐草为萤轻罗小扇扑流萤,萤,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曰丹良,曰丹鸟,曰夜光,曰宵烛,皆萤之别名。离明之极,则幽阴至微之物亦化而为明也。《毛诗》曰:熠耀宵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陆生两种,大暑时,草丛中的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二侯土润溽暑大暑时节,天气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天地犹如巨大的蒸笼。三侯大雨时行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节气佳肴
清拌茄子:
[配料]嫩茄子克,香菜15克,蒜、米醋、白糖、香油、酱油、味精、精盐、花椒各适量。
[做法]茄子洗净削皮,切成小片,放入碗内,撒上少许盐,再投如凉水中,泡去茄褐色,捞出放蒸锅内蒸熟,取出晾凉;蒜捣末;将炒锅置于火上烧热,加入香油,下花椒炸出香味后,连油一同倒入小碗内,加入酱油、白糖、米醋、精盐、味精、蒜末,调成汁,浇在茄片上;香菜择洗干净,切段,撒在茄片上,即成。
[功效]清热通窍,消肿利尿,健脾和胃。
绿豆南瓜汤:
[配料]绿豆50克,老南瓜克,食盐少许。
[做法]绿豆清水洗净,趁水气未干时加入食盐少许(3克左右)搅拌均匀,腌制几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南瓜去皮、瓤用清水洗净,切成2厘米见方的块待用。锅内加水毫升,烧开后,先下绿豆煮沸2分钟,淋入少许凉水,再煮沸,将南瓜入锅,盖上锅盖,用文火煮沸约30分钟,至绿豆开花,加入少许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绿豆甘凉,清暑、解毒、利尿;配以南瓜生津益气。是夏季防暑最佳膳食。
道家大暑导引养生法
陈希夷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图势—大暑
1大暑六月中坐功图运:主太阴四气。时:配手太阴肺湿土。坐功:每日丑、寅时,双拳踞地,返首向肩引作虎视,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治病:头项胸背风毒、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隔满、臑臂痛、掌中热、脐上或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欠、淹泄、皮肤痛及麻、悲愁欲哭、洒淅寒热。2脊背撞墙排湿气现在天气又湿又热,人体也易如此,常常会出现水液排泄不畅,过多的热量排除不去。而背部撞墙法可以疏通膀胱经,经络疏通,体内的淤堵、燥气、湿热就可以排出了。在离墙10~15厘米处站立,全身自然放松,用背部向后撞击墙壁,待身体弹回后再撞击,约一秒钟撞一下,最好从上到下的撞击整个后背。这样简单的背部撞墙,可以帮助湿热体质疏通经络,清除体内湿热。撞击时,动作要有力但不可过猛,保持协调均匀。背部撞墙法虽然很简单,但应循序渐进,一开始可以先撞击5~10分钟,渐渐地增加到30分钟左右,最好能长期坚持。大暑节气养生指南
古语说:“大暑,斯时天气甚热于小暑,故名大暑。”大暑的热与小暑相比,更显得蒸郁,人的心情也容易郁郁不舒。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阳气达到鼎盛,天地之气将由阳转阴。此时易耗津伤阳,更要重视健运脾阳。大暑至,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的千金一刻,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一定要注意,大暑季节要出点养生汗身体才健康!可以通过喝热水,散步,姜水的方式让身体微微出汗,排出体内的湿毒才能秋冬不生病。尤其不能喝冰镇一类的水饮料和食物,会使寒气入侵不能排出,冬天之所以怕冷、脚凉都是伏天不注意导致。大暑为全年最为炎热的一个节气,暑气最重,最易夹湿;同时,每个季节的最后18天归脾所主,脾最恶湿。这时正值中伏,地湿上蒸,天势下迫交蒸之气乱于肠胃之间,夏日乘凉饮冷易受寒湿,阳气为阴气所遏,外则表气不宣,内则脾胃不和,机体常有身热、便溏、脘腹胀满的表现。早在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意思是说阴阳四时是万物盛衰存亡的根本,阴阳调和则身体健康,阴阳不调则会出现各种疾病。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1“冬病夏治”究竟是什么?大暑时节,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所以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来说,是最佳的治疗时机。大家在一年中最热的季节里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的“春夏养阳”、“长夏胜冬”,即助长夏天的旺盛阳气,来克制和驱散冬天阴寒之邪,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因为冬季治疗只能治标,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因。而在夏季,疾病虽少有发作,但其宿根常存体内,由于影响其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通常比较轻,有足够的时间扶正固本,不仅从根本上治疗病痛,还能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正是“未病先防”。2阳盛于外,不可贪凉大暑时节,阳盛于外,身体腠理开泄,体表温度高,身体内部反而虚弱。阳气外散,内阳不足,特别是平时脾胃虚寒的人,更容易腹泻。晚上睡觉应用毛毯盖好脐、腿、足,日常饮食要多食生姜以温里,不可贪食冷饮。如果想吃冰镇的东西,可以冷藏姜汁撞奶,生姜大枣汤这类性温的汤水。此时也要切忌骤然冷水冲澡,要循序渐进防热闭气郁。时饮热茶,促进汗腺分泌,帮助身体散发热量,降低体温。3清热解毒,可食苦味对于湿热、痰多的人来说,大暑养生重在「清」。大暑炎热,身体代谢旺盛,最适宜排热毒。平素阴虚、湿热、痰湿的人往往发热心烦,口渴起痘。这时候要多食苦味,苦瓜、苦菜、莴笋、油麦菜等。如果没有食欲,多以醋佐餐,能生津、开胃、行气,醋泡生姜、醋泡黑豆、白醋浸时蔬等等。要多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养护脾胃。如山药、莲藕、绿豆、薏仁等。4艾灸太白,养护脾阳艾灸温阳,最适于养脾,可艾灸脾经太白穴。如果能在脾经当令时(上午9点~11点)内艾灸,效果更好。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二者为气机升降的枢机,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可配合艾灸胃经足三里穴,以健脾养胃,化湿理气。5大汗排毒大暑正值“三伏”中最热的“初伏”,在这个一年最热的节气里,真的是出门5分钟,流汗2小时。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汗泄”是一种最好的排毒方式,把累积的暑气、寒气、热气排出体外。可以尽情的流汗,但不要做过于剧烈的运动,运动后要注意不要受凉,否则就得不偿失了。虽然流汗好处多多,可是水分流失,食欲不振,对肝脏和脾脏的健康会有影响。要记得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注意饮食清淡,减少身体负担。6大暑时节湿气重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重浊向下,容易伤害脾胃功能,导致消化不良。湿邪为身体垃圾,脾功能强大才能有效运化水湿。除了自身所在的生活环境之外,身体脾胃的运化功能才是我们祛湿的根本利器。因为脾胃虚,湿气才能产生,所以杜绝湿气生成之源才是关键!01.四神汤:四神汤是由莲子、芡实、山药、茯苓组成,可以配合糯米或大米煮粥,长期坚持,可以健脾祛湿哦!02.经方附子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化裁自《伤寒论》的理中丸,理中丸原方: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推荐用法:红参30g干姜60g白术30g炙甘草30g附子30g生地90g,食欲不振,可以加橘皮45g,枳实30g(具体用药一定要在专业经方家指导下辨证用药哦)趣解经方:本方中,附子振奋心阳,振奋全身机能,给身体增加阳光的坏境,红参将气血收敛到腹腔,参与消化吸收,相当于给脾胃种庄稼的过程增加人手,炙甘草是一个保水药,白术祛湿,相当于除杂草的过程,生地补津液。7因暑贪凉伤阳气,护好腹背在大暑小暑期间,由于热得很,人们对降温防暑还是很积极,但是对过于贪凉导致阳气损伤却认识不足。天气炎热时人体出汗较多,毛孔处于开放状态,此时机体最易受外邪侵袭。由于人们错误的解暑方式,比如汗后冲凉、贪凉饮冷、长时间使用空调、电扇等,尤其是暑热天气从室外回来后急着冲凉。在三伏天里,即便天气炎热,注意不要过于贪凉。晚上睡觉控制好空调温度,室内外温差尽量勿超过5℃。白天长期在空调环境下工作的人,要多起身走动,活动筋骨,下班后适当做做户外活动,出出汗。夜眠时通宵达旦地使用风扇、空调时,一定要盖薄被子,保护好腹部和背部。在饮食上要注意节制生冷,尤其是小孩子脾胃虚弱更易受损,家长更是要注意,尤其避免孩子在大汗之后立即用水淋浴,尤其要避免日晒后马上冲凉或冲洗手足、洗脸,应稍作休息后再冲洗。8心火妄动,防情绪中暑根据道医“天人相应”的养生学说,人体的精神、心态、情绪会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微妙变化。大暑小暑时节高温酷暑,不仅容易使人感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还经常会使人“心火”妄动,表现为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等不良情绪,这种现象被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征,俗称“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人的情感障碍发生率明显上升。“情绪中暑”对人们的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甚大,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者。因为夏气通于心,暑气易伤心,夏日的不良情绪更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加重。养生方法:所以大暑养生预防“情绪中暑”,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心平气和、恬淡安宁,要学会情绪转移,以达到“心静自然凉”之效。最后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暑性炎热,容易耗气,正常人都会觉得乏力,并且有睡眠不佳、急躁焦虑,所以在暑天最好早休息,尤其是晚上11点到早上6点这段时间,尽量不要熬夜,让情绪稳定。福生无量天尊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莫道天宫远,诚心福自来。
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TheEnd-
修行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