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汇流的江心水底藏着ldquo朝天

婴儿白癜风怎么治 http://m.39.net/pf/a_4450311.html
重庆城文字记载三千年,有人文,有历史,也有故事传说。在朝天门外,传说嘉陵江中有一座金碧辉煌的金竹宫(寺),但谁也没有见过。而朝天门两江汇流的江心有一块灵石古迹,这却是真的,可惜三峡大坝水位上涨可能再也见不到了。▲朝天门老照片古时的“朝天灵石”在哪里?当沿着朝天门那一坡长长的石梯坎拾级而下,在朝天门左面嘉陵江与长江汇流处的江心水底就是灵石古迹所在位置。三峡大坝蓄水前,每逢冬末春初枯水季节,朝天门江边就会出现一条长长的石梁沙滩,长约米,将长江和嘉陵江分开,叫尖沙嘴(简称沙嘴)。有一片沙嘴伸向两江汇流处江心的斜面水下石梁,在水位极枯之际,那沙嘴顶端的石梁就显露出来。这片横卧江心的石梁,分隔两江水,其状若天然碑形。在石梁中间的石盘上,镌刻着12块从东汉建武年间至清康熙年间枯水的水文碑刻,名曰“雍熙碑”。据传,“水涸石显,必兆丰年”。灵石出现便预示当年会丰收,因而雍熙碑又被称为“丰年碑”。坊间俚巷,民间俗称为“朝天灵石”,亦称为“灵石碑”“丰年石”。据《巴县志》记载:“丰年碑,一名雍熙碑,或云义熙碑之误,一名灵石。在巴县城朝天门嘉陵江水底石盘上。碑形天成,每水落碑出则年丰,人争摹搨。非江水极枯不出,故数十年不一见。”▲朝天门枯水季节水涸石显诗证兆丰年"丰年碑"并非年年都能见到,从东汉光武帝年间(公元25~57年)至今近两千年,灵石仅仅只显露过十余次,平均一两百年才“偶尔露峥嵘”一下。灵石最后一次露面是年春天。年6月至年5月,四川盆地连续多天无大雨,川江水位异常低落,嘉陵江甚至可以徒涉而过,航运十分困难,民生公司的航线几乎全部停航。据记载,清乾隆五年(年)二月,灵石现出,全城百姓倾城而出,涌向朝天门,争看丰年碑,是为大事。丰年碑难得一见,一旦出现,都会引起轰动,引人   比如清巴县有个乡贤龙为霖,是康熙朝进士,当过潮州知府。回乡后在乾隆十九年,丰年碑从江底露了出来,龙为霖一听,马上就去查看。他在石梁上又是洗、又是刷的,还用工具把石梁上刻石的笔画上的泥沙一一剔下来。对石梁上的文字,他详细地做了记录,完成回来,把当天的记录进行了整理。后来,他根据这些记录,写了一首诗,述说了这丰年碑的事。他诗中说:“渝城西峙江水东,其北磐石卧水中,石纹龟折各异相,如人如物纷濛濛。或如碑碣长且阔,一一布置胥天公,江水涸极始一见,百谷穰穰兆年丰。……其后三秋歌大有,丰年之说良非空。……同侪把笔争题咏,太平有象吾其逢。”   又比如有清巴县乡贤周开丰说丰年碑:“石上古碑非一处,旧传见则年必丰。……在昔水落石尽出,倾城争赴童与翁。”至于这石梁上有哪些朝代、哪些人的题刻,他说龙为霖去看了,已经说过:“鹤坪好古急往视,洗之剔之发其蒙,市人如堵求辩识,复为手录成一通。北有碑形杳无字,明刻虽异出深衷,宋碣八分特完好,观者晁张李与冯。”他说以前龙为霖去看了,说是只看了明朝、宋朝的题刻,其他的题刻都没有看到,是水、沙石冲刷掉了,还是没有看到,就不得而知了。这石梁上的题刻是哪些人题的,是姓晁、姓张、姓李和姓冯等人的题刻。   清合(川)州知州宋锦也有诗说丰年碑,他写道:“渝江之侧江水中,相传碑见年屡丰。一碑肇于汉京东,年深字灭如磨砻。宋明先后继前雄,鸿文妙义从豳风。今我太守澹园公,两番碑见丰年同。”   清重庆府东川书院院长王清远也说:“当时瑞兆不虚耳,家家社鼓酬年丰。”   清道光重庆知府王梦庚这样介绍丰年碑:“碑碣潜江心,留传纪汉晋,石现兆丰年,民获仓箱庆,或号雍熙碑,灵石名斯命,可考晁公武,绍兴题字剩。其次明弘治,石出字堪认,丰凶验或殊,沼民关实政。风欲率俭勤,天心眷民性,卷石讵有灵,机缄在方寸。”事实上,灵石显露出来,并不一定都是丰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年),丰年碑现,该年四川重庆却是大饥荒。年,川东先是大旱,然后又暴雨成灾,重庆附近几个县灾情特别严重,饿死不知多少人。据记载,“康熙二十三年甲子,丰年碑见,是年,乃大饥。”丰年碑冠压长江题刻“丰年碑”记录碑显兆丰年的历史丰碑,也是古代重庆水文记录的水下题刻碑林。说到水下题刻,重庆辖区内的长江水下题刻可谓多矣!如涪陵白鹤梁、云阳龙脊石、丰都龙床石、巴县迎春石、江津莲花石。白鹤梁水下石刻长约米,宽15米,古今题刻段,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这些水下题刻群,其规模或大或小,其石梁或长或短,在石上题刻,不外乎题写的是石出兆丰年,游人吟诗文,或为记风月、记民俗、记岁月之类。题刻之年代,最早的始于唐代,最晚的还有现代人。▲江津莲花石“朝天灵石”与上述几处题刻群不同之处是“丰年碑”的题刻始刻年代最早,在公元25-57年间的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即有题刻。东汉以来,从晋朝至满清,历朝历代都有人在石梁上勒石题记,晋代有《晋文熙灵石社日记》,唐代有《张萱灵石碑》等十一碑刻,宋有晁公武《丰年碑记》,明有屈直德《丰年碑题记》,清人有碑刻跋诗多处。这些题记,除如实录记《石出年丰》外,还以春秋史笔记下了当时国内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称其为不可多得的军事史、交通史等史料,客观而公允。据《巴县志》记载:“汉晋以来皆有刻,见诸记载者,宋钱塘陈思贤《宝刻丛编》”这《宝刻丛编》中录有:晋安帝义熙三年《晋义熙灵石社日记》、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唐张萱灵石碑》、唐肃宗乾元三年《唐王昇灵石碑》、唐代宗广德二年《唐郭英干灵石碑》、代宗大历四年《唐杨冕灵石颂》、景福元年,水落石出,有《唐张武题记》、《唐牟崇厚灵石铭》等十来次。▲朝天门丰碑巷的由来和鲜为人知的往事据老一辈重庆人讲,朝天门老城墙外曾经有一小巷叫丰碑巷,因灵石而得名。另有一说,丰碑巷因有一座记载将軍旳石碑而得名,又称黑巷子。年,朝天门修重庆港时从公路修了一条到丰碑巷的石梯,石梯的最下端有一方型石柱,石柱的上方是一石鼓,约一米二高,石柱上刻有“为实现工业化而努力奋斗”标语。老一辈人说,记载将军的石碑就在距石柱约十米的城墙里。丰碑巷原来叫丰碑街,在朝天门靠长江一侧的城墙下,一面是高高的城墙,一面是临长江的吊脚楼、捆绑房、烂窝棚。那实际上是半边街,而且很窄,最窄的地方,两人迎面走来便要撞翻一个,因而后来改称为丰碑巷。虽然不显眼,但其历史却相当悠久。清康熙四十六年(),重庆城编为二十九坊十五厢时,就有丰碑厢。坊厢是古时城市的基层行政管理组织,城内曰坊,近城曰厢。穷人买不起地皮,租不起房,便在城外的荒地、岩下、河坎上、城墙脚搭棚建房。城外的土地多属公地,往往不需要支付地皮钱。那时,重庆城周长十几里城墙外的住户,可能不比城里人少,人口密度可能更大。丰碑厢管辖朝天门到东水门之间城墙外的街巷多达十余条,可见其当时的地位。丰碑街靠近朝天门,是当年的大码头,可能在明代即已形成。如果推测不错,丰碑街可能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可惜,修滨江路,丰碑巷就被埋掉了。▲重庆老照片往事悠悠,山河巨变。随着三峡大坝建成,长江水位高涨,岁兆丰年的“丰年碑”将满载着珍贵文化、水文信息神秘地永远潜入江底。望着那两江交汇的滚滚波涛,“丰年碑”留给重庆人的是无限的遐思与奇想。(本文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有删节、有补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shizx.com/lsxlp/1589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