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滋养的三晋大地之灵石王家大院

白癜风感恩回馈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50417/4610524.html

中国百姓的梦幻家园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西距灵石县城12公里,东距绵山4公里,北距平遥古城35公里。灵石县得名于一尊从天而降的巨大陨石,历史文化氛围极浓,地上地下文物丰富,真乃人杰地灵之县。

看王家大院,用参观和浏览根本不能领略其细节,须在导游的引领下,边听解说边细细品赏,慢慢领会,方能得其意趣,解读晋中建筑文化的寓意和精髓。因此,我们请了一位资深导游,解说和名字一样灵活,机巧,她叫杨灵豆,这是我在晋中接触到的第三位美女和才女。

王家大院为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静升王家所建。静升王家乃太原王氏之后裔,其始祖早年从太原迁至本县沟营村后,于元仁宗皇庆年间()复迁静升村。王实初为佃农,兼营豆腐,尔后人丁渐旺,以商贾起家,耕读入仕,门庭渐显。

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大小院落不下千座,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1、温泉洗浴中心——崇宁堡

王家大院由崇宁堡、红门堡、高家崖、和义堡和拱极堡五座城堡组成,是明清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跨越明清两朝,历余年修建而成,被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的紫禁城”,并赢得了一个流传很广的口碑“王家归来不看院。”

崇宁堡始建于清雍正二年(),建成于雍正六年(),是王家所建五堡中,建筑时间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更加宏伟的古建筑群;堡子呈长方形,依坡而建,由南到北渐次升高,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堡内共有大小院落座,房屋间,建筑面积平米。

崇宁堡建筑规模宏大,居高临下,负阴抱阳,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雄壮,具备了完整意义的古堡形态,建筑意象被誉为“虎卧西岗”的院落布局。

崇宁堡在开发的过程中,由靖烨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约4亿元,对崇宁堡进行修缮还原,融入诸多仿古功能性服务设施,并开造出地下自然温泉资源,形成集中国传统民居、历史人文、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高端度假酒店。内设各类客房间,以原有15个老四合院为基础,辅以新改造的6个经典新四合院,配以一栋国际星级酒店标准的综合楼客房。

我们几个人就住宿于堡中的怡心茶园,吃饭泡温泉都在堡内。夜晚,大家坐在院内的凉亭中,边喝咖啡边概叹着这座庄园的豪华和开发商的独特眼光,同时也赞叹着时任灵石县县长耿彦波的超前意识。耿公走一个地方,便能使一个地方的旅游水平提升一大档次,如今的大同市和太原市在他的打造下,都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

在这座融入诸多现代化元素的古堡中,别具匠心的民居建筑和百年的晋商文化底蕴让人们感觉到震惊,诸多精彩绝伦的艺术在这里得到了展示和升华;先进的科技展现,完美的人文景观,精致的古堡文化,让人流连忘返。天一蒙蒙亮,众人便迫不及待地起床,沿着四面堡墙,一圈又一圈地边散步浏览,边细细地品评。从南门的马道上登上堡墙,看到的是更加有气势的院落组群。我干脆又来到堡墙外面,从西边的一条很陡的土路上爬上后山,但见西面南面的山上,雾岚裹翠,时隐时现,一派仙山佛道景象,沟中似有隐隐约约白练似的河流,东面的绵山更像一道巨大的屏障挡住风水,难怪王家先祖要选这里作为永久栖身之地呢,原来此处山环水绕,绿树掩映,风光真的无限美好!

2、以“王”字为造型的庄园——红门堡

从崇宁堡出来,先到高家崖东门,买门票进入后,直插一座石桥,先欣赏红门堡。这组建筑群是堡又似城,同样依山而建,与崇宁堡只隔一条沟,却又自成一堡,毫无关联。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再细一端详,又隐含着一条“龙”的逼真形态。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

红门堡建筑群于乾隆四年(),至乾隆五十八年()竣工,历时54年,整整一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堡墙四围,森森肃立,最高处达28米。堡内共有院落88座,房屋间,面积2.5万平米。一排排院落,从下到上,当地人惯以底甲、二甲、三甲、顶甲相称。院落大都是二进、三进、厅堂楼阁的四合院。

及至登上红门堡堡墙,则更是心神大振,眺望着这近在眼前的青山绿水黄土坡青墙红灯笼,让人不禁有一种天地悠悠,世事苍茫,物是人非的感慨!

王家大院之所以闻名遐迩,除了它雄伟壮观的总体气势外,人们俯仰皆是,美不胜收的砖雕、木雕、石雕尤其令人赞赏。它们像一个人的衣饰冠戴,品类繁多,制作考究,不同寻常的雕工技艺,把一个本已伟岸挺然神采奕奕的北方男子,装扮得更加雍容华贵,气宇轩昂。砖、木、石三雕,以其古老的内容、古老的形式,吸引人们进入古老的艺术境界,丰富的审美取向,在导游小姐杨灵豆的娓娓讲述中,徐徐在我们眼前展开。

王家大院的“三雕”,有巨制、有小品,有微缩,题材丰富,形式多样,一幅幅、一尊尊、一件件,将中华民俗文化与儒释道思想融为一体,有意无意地成为传承我国古老文明的一种载体。堡内有幅高浮雕照壁上,有山、水、桥、柳、石、亭、松、鹿、人物活动其间,表现了渔樵耕读的平常生活,名为《四逸图》,一个“逸”字,便有了意味和意境。

凝瑞居后院,一块有一块的墙基石,一石一画,一画一典,“五子登科”,“指日高升”,“吴牛喘月”,“乳姑奉亲”……全都是王家人对后辈的期盼与教诲。在这里,倘若没有导游讲解而尽自“走马观画”,那就难免留下遗憾。

漫步王家大院,品读“三雕”作品,不能不产生“生命朝露,艺术千秋”的感慨,因为这森森庭院和这雕刻在砖头上、木头上、石头上的艺术品,毕竟都已经过二百多年的风霜雨雪了;那么,上堡墙的魁星楼旁合张影吧,留一张“到此一游”的永久性纪念照片。

3、朝圣般的巡礼——高家崖

游览王家大院,一般情况下,人们大都是从高家崖开始,从东门进入。因为我们晚上到达这里,先在崇宁堡住宿了一晚。早晨起床后,已把整个堡子游览了一番,尤其是该堡重新修缮后,已经融入了太多的现代元素,故没必要重看。早饭后,驱车直接来到位于最下面的高家堡停车场。为了让读者容易辨别方位和次序,故叙述从西而东地介绍。下车,人流已经涌动,淡季都有如此多的游客,可想节日期间的拥挤了。远远地,高大的二层门楼似城楼一样耸立在眼前,左右伸展的天际线像张开的雁翅。

高家崖建于嘉庆元年()到嘉庆十六年()之间,面积平方米,大小院落35座,房屋间。主院敦厚宅和各个院落皆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可以上下左右相通的门户,不断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

主体建筑严格按照封建典章制度规定的等级品位建造,尊卑贵贱,上下长幼,内外男女,皆有其等、有其序、有其别。作为配套建筑的各个院落,布局合理,因地制宜,俱都充分发挥了其应有功能。在一定时空内,体现了超前的客观创意,就花院前院、南房中的地下室而言,名为花窖,实为暗道,隐秘而又神秘,尽管它有可示于人的通向外界之门,可从古到今,代代相传,当地人皆言其中确有可与主院、围院或其它出口处相通的暗道。如此绝密,想来从当初建成之始,便不能轻易泄露,故年深日久,后代人后来人也就只能以此为迷了。位于制高线上的围院(即家丁院),四座院落,十六间窑洞,以院代墙,呈“一”字型排列,把主院从险要处围了起来。这里门户相连,层层设防,传说院内原还有地下通道,足可见当年的防卫意识之强。

进入桂馨书院,能看到真正属于王家人的两处笔墨,一是被乡人俗称为“石书”的12块24面书法石刻,因其造型大小略同于大版本书籍,故名。二是该书院门额上的“桂馨”二字,是湖南宝庆府知府、王氏第18代王肯为因仕途受挫、愤而返归故里后留下的笔迹。

王家大院还是倍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shizx.com/lsxtq/1622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