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们在熟悉的房间里醒来,在熟悉的城市里穿行,在熟悉的办公室里和熟悉的人碰面,在熟悉的餐馆嚼着熟悉的菜,在熟悉的电脑前消磨时间,在熟悉的房间里睡去。说走就走的潇洒越来越少,山海寻隐的渴望越来越多。走吧,偶尔离开,远离一成不变日子里的车马喧嚣。去寻找生活里“生于斯,回归于斯的那个‘无”。
山西中部有一个并不声名远扬的小县城叫灵石,距离山西省会太原公里,很多人听过这个县城的晋商巨宅“王家大院”,却没听过距它5公里的有一个小村子苏溪村,村里还有一座小寺——资寿寺。
这座小寺住着20多位隐居乡村的僧人,他们心宽幽默,喜欢博览群书、研习佛法和茶道,并乐于广结善缘。日常生活就是晨钟暮鼓、品茗修心、习武食斋。最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是90后,就连住持都是一位85后“新青年”,和师父们熟识之后,不在寺里的日子,师父会和我们说——要经常回“家”。还有一点必须提,资寿寺是少林寺下院,所以这些隐于世的师父们少林功夫一级棒!
在这里的所有都刷新了我对寺庙的认知,不是古装剧里的江湖恩怨打打杀杀,更不是新闻里时常曝出来的黑心寺庙。能来这里融入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整理禅房、抄写经书、练武、吃斋饭、上晚课等等等都是莫大的荣幸。
资寿寺是一个去一次就想没完没了还去的地方。还记得第一次去寺里,有个大约六七岁样子的小姑凉在寺里,各位师父教她习武,给她讲课。远远地看着几位师父教她的样子,心里莫名的感动,清静无为却也充满情怀。后来才知道,其实在寺里的每一个清晨,师父们都会教附近村子里的小孩学武术。师父们一天中除了上早晚课,其余的很多时间都在练武,所以对于习武,你我他任何一个普通人去了寺庙都可以跟着师父一起学。
“过堂”是佛门中吃饭的意思,也是出家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
老实讲,生活里很难得有机会可以跟寺里的师傅们一起用个简单的斋饭,在资寿寺,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不妨静下心来,用心品尝一次。第一次在寺里吃饭,用斋之前,师父这样讲到:“这里的饭不好吃,但请大家感受粮食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的交融,食物的灵魂与味蕾的触碰。”
对于旅行,最难得的就是融入。来资寿寻隐,若不能和他们一起习武、食斋、上课,就不能说你真正懂得这里。以上说的大抵都是个人走心的旅行分享,最后必须要补充一下,资寿寺是全国第五批国家保护单位,其他细节可自行百度。唐时,为祈求圣佛赐福保佑庶民长寿而兴建此寺——“资寿寺”,距今千年,天灾抑或人祸,个中经历自然无法一一言尽。可哪怕如此,如今的古刹殿宇仍然巍峨;彩塑壁画仍然鲜活。在寺里,也会有师父仔细讲解,听后也可见微知著,对山西古建壁画了解一二。
从寺里回到市里,看车窗外的车水马龙,来来往往。常常有不适应。还记得住持说,心要亡了,就是“忙”;目要亡了,就是“盲”。
对于我们来说,偶尔去寺里拜访,并融于他们的生活,感受那份清静无为。继而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亦能保持自身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并以此成为心里一朵清香的兰花,即使不是置身幽深僻静的山林,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空。
成名:旅游主编一枚。从电视台记者到网媒再到旅游体验师,只为和你分享走心的旅行。
中华网自媒体“世界观”内容涉及文化、历史、民俗、游记、社会等多个领域,承载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内容。旨在通过全球自媒体人的作品实现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已经拥有众多海外自媒体作者与读者,可提供多语种文章阅读,我们致力于“让世界读懂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
英雄帖
“世界观”面向全球招募优秀作者,征集优秀作品,要求如下:
1、文章内容必须为原创;
2、文章需主题明确,内容不得凭空虚构,需以事实为基础;
3、境外作者文章需用中文或双语写作,视频需配中文字幕;
4、纯文字稿件,单篇不少于字;文图稿件,单篇文章图片不少于10张;视频5分钟以上20分钟以内。
优秀作者,中华网还将提供以下服务:
1、优秀作者可长期签约,协助将文章结集出版;
2、中华网各频道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