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景茂礼灵石ldquo船城

灵石“船城”论探考景茂礼灵石,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热爱的家乡。童年时就听父老常说,灵石城是只“船”,河水再大也淹不了它,因为有“灵石”这块镇水宝物。浩浩汾流,到小水头必须收头缩身而变小;滚滚波涛,至燕家垣亦得忍气吞声而变蔫。由于古人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性,故敬“灵石”为神明,不论官商居民,世世代代,顶礼膜拜,虔诚至甚,寄予了“镇水灾、捍城垣”的强烈愿望,祈求灵光高照,永保平安。近年对家乡历史颇感兴趣,余暇曾多次翻阅县志、实地考察,探寻灵石“船城”说是否确而有据。小水头,过去称小水镇,始于何代无考,从所处位置而言,应为灵石城先民最早居住地之一。古时,汾河水势浩大,加之东有小水河,若逢暴雨,两水相汇,波浪滔天,汹涌迅急,其时人财匮乏(至清顺治二年全县仅20户、口人),难与自然抗争,不适宜在今城址建居,加之古人择居,向以背山面河、前堂开阔、后背有靠、背风向阳、安全舒适为旨,故选小水头为首居地是较为合理的。从有关资料中也可以看出,早在秦汉时小水头已成为南北交通要地、东方“丝绸之路”重镇。到隋唐时,商旅穿梭,店铺林立,唐杜光庭传奇小说《虬髯客传》记载,隋并州督卫李靖、红拂女、虬髯公,史称“风尘三侠”,就是相遇在小水头燕家客店,后人祭祀李卫公祠亦称英雄祠,也建在小水镇西岳庙内。小水头之名,应系自然而名,因相对汾河这条大水河,其东由绵山而来之河称小水河顺理成章,位于小水河之尽头,叫小水头更是名副其实。燕家垣,应因燕氏先人首居而名,从历史久远的燕家客店亦可证实早于今灵石县城,民间亦传有“先有燕家店,后有灵石城”的说法。由此看来,二村名与汾水变小、变蔫并无关联,不存在叫小水头水就会变“小”、叫燕家垣水就会变“蔫”之说。隋开皇间,文帝北巡,傍汾河开道获“灵石”,遂改永安县为灵石县,始将县城从绵山西麓“介林古治”移到挖出“灵石”的今址,开始在此筑城池、建官署,官商居民亦建宅定居。经唐宋金元历代扩修,灵石新城初具规模,同时也遭到水患的不断侵扰。《县志》载:“始开县治,前人筑小水河堤,亦称柳堤,以护城,屡筑屡塌,向例每年役各里民夫垒泥加堰,水涨时便冲激扫刷殆尽,仓库、衙廨、官居、民舍,几为泽国,十淹其半,昏垫之苦,旬日未晏”“灵邑城,三面居河,为害者屡,北河尤剧。小水河,夏秋暴涨,汹涌迅急,势如建瓴,水居其上,城处其下,浸剥堪虞,计自元明以来,堤堰随圮随修者屡矣”,可见水患之严重,给灵石人民带来巨大痛苦。千余年间,城池的冲淹灌浸,堤坝的圮颓塌毁,今已无法知其详情,倒是从明清《县志》中可窥一斑:“景泰丙子(46),小水河涨,数为城患,知县范宁筑长堤捍之”“正德庚辰(20),水暴涨,东城圮”“嘉靖庚子(40),汾水溢西南,城圮”“万历乙亥(7),水暴溢,城坏,知县白夏加筑坚厚,易名万金堤”“顺治庚子(),水暴涨,逼堤圮,继修筑”“康熙辛亥(67),堤塌,水浸东南门,内复加砌”“雍正乙巳(72),再修”“甲寅(74),知县胡承泽易土为石,民称胡公堤”“嘉庆丙寅(),水入东北二门,知县陶廷飏煅灰砌石重修,号陶公堰”。嘉庆丙子(86)知县王志瀜、道关壬辰(82)知县顾夔、同治己巳()知县谢均等,均对堤堰进行过大规模修建。由于堤堰屡加屡筑,小水河带来的大量泥沙使河床不断增高,逼迫汾水向西移位,使小水头、燕家垣此段河道变窄,上游河流受阻变缓。河道变窄,可视为水小,河水变缓,可视为水蔫,这恐怕就是古人认为“叫小水头水就会变小、叫燕家垣水就会变蔫”的理据所在吧。基于此想法,面对低洼的城池屡遭水患、镇水之石也无能为力的状况,秉承“水再大也漫不过船”的真理,古人认为叫灵石城为“船城”,便可以常浮于水面,免遭灌浸,永保无虞,“船城”说遂成事实。为确保“船”不被洪水冲走,亦须将“船”牢牢拴住,拴在哪里呢?有传说拴在了“灵石”上,显然“灵石”说镇物可以理解,说拴船石总觉欠妥,毕竟“灵石”亦在“船上”难圆其说,更无法体现出拴船的具体称谓与抽象事实。近日,去店上村(索洲)抄录碑文,疑问顿生,为何店上要改叫索洲呢?噢!索洲(舟),不就是拴船吗?原来船会不会就是拴在了这里?古人办事向以严谨细致著称,对事物命名极为慎重,或以地而名,或以事而名,寓意较深且名副其实。联想到下庄(桩)、河洲二村名,恍然省悟。河之洲(水边陆地)可以下桩(插入地下的木柱或石柱),桩上可以索(大绳子)舟,舟被索自然冲不走,而且此三村顺序排列恰当,均位于“船”的上游,既符合实际地理位置顺序,又完全吻合古人力求达到的“在河之洲下有桩,船被拴安全牢固”这个事实。噢!原来古人早在数百年前就在河洲陆地上打下桩子将船牢牢索住,每天都在眼皮底下却不知其缘由,深感惭愧。经初步考察,河洲、下庄二村约在唐后才形成,而索洲却早在秦汉前就有先民居住,村名为“店上”(秦汉时这里已成为南北交通要地、东方“丝绸之路”重镇,村名店上包括沿途许家店、燕家店、新店等村名,均属因开设商旅驼队客店而得)。为何要改索洲呢?足可见古人的良苦用心,为解决拴船而不得不为之。这样,灵石城(船)、河洲(地)、下庄(桩)、索(绳)洲(舟),共同组成这一有机体系,不仅完全在情理之中,而且周详备至,结合得天衣无缝,妙不可言。需要说明的是,单独从村庄命名的规律来分析,河洲村原依山根而建本不在河之洲,下庄村(历代县志均载是“下庄”,今亦有人写为“夏庄”)相对却无上庄,不论从自然形成或人为专命,均难成立;店上村由来已久,非必要亦不须改为索洲,无怪时至今日,除官方使用索洲外人们均仍称店上。至于庄与桩、洲与舟字形有别,也可能古人重音不重字,也可能后人认为村庄用庄与洲较为合理而改动,这样既符合实际所在,又不悖古人寓意,何乐而不为呢?据考,灵石全县98个村,汾河上下数百里,均无用此“洲”字命名的村庄(有些行政区划所用为“州”),独城北有之,其用意可想而知。如此探考可信的话,则灵石城“船城”说及上述村名的由来便确而有据。是牵强附会,还是确系如此,尚待进一步探讨证实,然而灵石城先民饱经水患之苦、强烈渴望平安的心情,确是千真万确、毫无疑问的。灵石旧城灵石新城翠峰山集贤阁灵石文化艺术中心灵石永吉大道雕塑声明:文章著作权属作者,转载必须注明出处,违者追责。来源:景茂礼美篇本号创作者

点赞在看,手留余香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shizx.com/lsxxw/1607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