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北京国文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平遥双林寺开展了“平遥双林寺彩塑壁画数字化勘察测绘”项目数字化勘察测绘工作。在项目组对千佛殿壁画研究中,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壁画中的惊天大的秘密。
图/千佛殿北尽间壁画:壁画上不只是佛像,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幅壁画位于千佛殿北尽间,现场肉眼和dpi正射影像原图上,都仅能分辨画面右上角的城墙和楼阁建筑。为什么寺庙的壁画会有城墙?画面其余大片的“空白”又是什么呢?
图/图像处理后显现的壁画细节
经过一系列的复杂处理后,真相渐渐显现,城墙外原来是水,大水汹涌。城墙上的人有的观赏,有的垂钓,有的祈祷。
这个发现,印证一句流传很久的谚语“打开灵石口,控干晋阳湖”。这里所提到的晋阳湖是泛指太原盆地。查历史地图可知,战国到隋唐之间,在如今介休到祁县之间,有一长近一百公里,宽约二十公里的大湖,战国称“昭余祁泽”,或“大泽”,汉称“昭余泽”或“九沼”。清代此湖面积萎缩成数十里的小湖,称“邬泽”,最终干涸于清末。
图/战国时期
图/明代
图/清代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李旭东查证,明万历十年时的地图上昭余泽(蒿泽,邬城泊)还有,到清朝才没有了。最后干涸的地理位置相当于现在义安镇的义安东大期西大期沙堡之间。又经查看了多个资料:汾河在汾、孝、介一段,历史上曾多次改道,东西摇摆。文谷(文峪河)和胡甲水(昌源河)水量巨大,汇入汾河后流溢弥漫为泽薮。昌源河在中古时期两度向北改道,明嘉靖以来长期以地上河形态存在,贾令镇河楼即为此而建。介休邬城泊确为昭余泽最后一碗水,清以来彻底干涸。
在高科技复原和专家资料佐证下,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平遥历史,几百年前的平遥一日就这么真实地显现在我们眼前——几百年前,平遥城不远就有滔天大泽,而壁画描绘的则是佛祖显圣,退去洪水拯救平遥城的故事。
据《乾隆三十六年汾州府志》记载,元大德至至正年间,平遥至少遭遇过六次大洪水。明洪武三年起,平遥又开始大规模修筑城池、夯实城墙,除了守卫也有防洪之功。天灾频繁,生计难持,百姓惶恐,祈福祈安,自然香火旺盛。可以想象这幅壁画在当地信众中——特别是洪水再次来袭时——引起过多么强烈的共鸣!画师将佛教信仰与洪水灾害、城墙修筑等大事件融为一体,为平遥古城留下了宝贵而鲜活的历史记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