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子羽
文章来源:大地理观
“周伯通兴致勃勃,一等郭靖喘息已定,当即将双手互搏的功夫教他。这门本事可比空明拳又难了几分。常言道:“心无二用。”又道:“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则不能成规矩。”这双手互搏之术却正是要人心有二用,而研习之时也正是从“左手画方,右手画圆”起始。郭靖初练时双手画出来的不是同方,就是同圆,又或是方不成方、圆不成圆。苦学良久,不知如何,竟然终于领会了诀窍,双手能任意各成方圆。
——《射雕英雄传》第十七章《双手互博》
”这是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里描写的一幕:老顽童周伯通教郭靖“左手画方,右手画圆”。按照小说的历史背景,这一幕发生在公元13世纪中叶,金国将灭,蒙古攻宋前夕。
时间向前推多年,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公元前3世纪,韩非子先生最早发现了这一秘密:“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韩非子·功名》)
金庸先生曾说,人的大脑大多数时候是一体的,只有极少数人能把大脑分成两半各自工作互不干扰,能做到的有周伯通、郭靖、小龙女。他的话基本符合科学上的解释:大脑两半球的连接机制无法同时向左右手分别传达“画圆”和“画方”的命令。
常人难以做到“一手画圆,一手画方”,能做到的也要费尽时日,方能成。那么,能轻易创造这个奇迹的,只有造物主——上帝了。
1
天赐山河,上帝画方
三维的中国地图是上帝的杰作。它妙手一挥,画出了美妙的陆湾——中原,华中华腹地;又画出个精妙的椭圆——巴蜀,四川盆地。更神奇的是,在塞北与中原之间,上帝觉得少了点过渡,于是就塑造了一块更神奇的土地——方形的山西。准确的说,这个轮廓接近平行四边形。
地图上的方——山西
地图上的圆——巴蜀
▼
伟大的造物主,做到了“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左手画了一个凹陷的圆,成了天府之国的巴蜀;右手画了一个隆起的方,成了表里山河的山西。极其绝妙的是,这一凸一凹,如一阴一阳,书写了两种格调的地理传奇。
今天说说这个方,号称三晋的山西。
唐宋八大家之一,大文豪柳宗元先生,山西人,他曾写过一篇叫《晋问》(山西简称晋)的文章,以问答的方式,把家乡山西的地理和资源夸赞了一番。
《晋问》开篇就说:“晋之山河,表里而险固。”翻译成白话就是,山西大地,里里外外都是大山大河,险要的地形,固若金汤。大山与大河,把山西版图围起来,基本上沿着省界纵横分布。
北为横向山脉:管涔山脉,西起陕西、内蒙、山西交界处,东至大同以北;东为纵向山脉:太行山脉,北起桑干河畔,至山西东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三省交界处;西为大河、大山并行:黄河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来了个直角拐弯,进入山西偏关县,一直向南而流,与吕梁山脉并行,形成晋陕大峡谷;南为大河、大山并行:黄河在晋陕豫三省交界处拐弯东流,与中条山横向并行,从山区奔向平原。
四面大河大山,这样的地形,本来已经十分难得。更为神奇的是:南北、东西,各自画出的线,居然是平行的。造物主,该是穷尽了多少心思,才能设计出如此绝妙的作品!
山西地形号称“表里山河”
河谷、盆地、山地三重奏地貌
相间分布、错落有致
▼
山西之地,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是晋国的腹地,战国时期三分为韩赵魏,所以号称三晋大地。晋国疆域,跟今天的山西版图并不完全重合,面积更是超出许多——但正是有了四面大山大河的天险山西为基础,这个春秋强国,才有了向外拓展的基础。
春秋时期晋国疆域范围
▼
战国时
韩赵魏三国都城
平阳、晋阳、安邑
均曾在今山西境内
可见山西的中枢地位
▼
秦统一六国后
设河东、太原、上党、雁门、代五郡
大致为今山西版图轮廓
以下历史行政区划图
来源: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历两汉、三国、十六国乱世之后
北朝魏朔、恒、肆、汾、并五州
大体对应今山西版图
▼
隋唐统一王朝
奠定今天山西版图的形状
隋朝之河东诸郡
▼
隋唐之前
河东一般指的晋西南运城、临汾一带
此时“河东”扩大指整个山西
“河东”也成为山西的代称
家喻户晓的故事“河东狮吼”
便是源于这块土地
唐朝之河东道
▼
明代山西布政使司
相当于今天的省
基本上跟今天山西范围相同
▼
明朝在全国设立了十三个省,山西为第一个。《大明一统志》是这样描述山西格局的:“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襟四塞,控五原”。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对三晋山河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顾氏认为,“关中而外,吾必首及夫山西”,“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
中原王朝三大都城
西安—南京—北京
基本上围绕山西转了一圈
▼
有这样的地形天险和地缘位置,山西注定要扛起沉甸甸的历史包袱。几千年来,它的确当仁不让地扛起了大旗。
2
四面天险,帝国航母
《史记·晋世家》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周成王即位时还是个孩子,一次他与弟弟叔虞做游戏,将一枚桑叶(一说为梧桐叶)剪成的形状递给叔虞,说:“我封你为侯。”在场史官马上请周成王正式举行封立仪式。成王说:“我闹着玩呢!”史官说:君王无戏言!于是,叔虞被封于王畿以北的晋水之阳,号曰唐,后为晋。
篆书、金文、甲骨文
中
的
唐
字
▼
我们常说“唐尧、虞舜、夏禹”。唐,是比晋更古老的地名,也是晋的前身,传说古唐国是尧所在。山西有个著名作家叫唐晋,名字的典故据说就来自这里。赫赫有名的唐帝国,也跟这个地名,跟山西大地密不可分。李渊,在隋朝被封在晋故地晋阳(太原),称“唐国公”。
明代确立的山西版图,大体保持了古晋国范围。很多山西人,今天依旧愿意将山西的轮廓看作“一枚桑叶”。说来也巧,诸列大山夹缝中,几个盆地呈东北—西南向排布,正好连成了叶子的“叶柄”与“主叶脉”,省府太原,位于正中间,两边则分别是向西南而流的汾河,向东北流去的桑干河;叶子两端,一端是运城地区——上古时期山西文明中心;一端是大同地区——北魏早期的都城,明代的北部防御中心、大明陪都。
不知是天作,还是人为之设
太原居然正好位于西安、北京
中国不同时期两大政治中心
的中点位置
▼
乱世的时候,山西也出过都城。南北朝,北部的大同做过短暂的北魏都城。隋炀帝即位前的身份是“晋王”,李渊父子则是在晋阳(太原)起兵反隋,北朝高欢父子则干脆定都晋阳(太原),五代时候北汉定都太原。从秦汉到明清,从长安到北京,由西向东,画了一个长长的弧,恰好绕山西转了半圈。
唐之前,山西是中原都城的东部防卫地带。到了明代,它又成了帝国中心的西部防卫区域。考察山西关隘时,山西作家鲁顺民先生惊异地发现:明以前的城池大致背西向东,显然是为了拱卫黄河西南岸的关中;明代关城则无一例外背东向西,显然是为了拱卫太行山以东的北京。
三维地形图视角下
山西版图
与
华北平原、观众盆地
地缘关系
▼
山西的地形,山地与盆地,大河与关隘,就像是被高端机器设计出的零件,总能出现在它该出现的位置。几大主要盆地,连成走廊,当关中或北京告急,这里的奇兵,可以从盆地中走出,直奔京城。它本身,则更像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停泊在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之间。无论都城在哪里,它都是一个可以托付的侍卫。
这是我的发现,或许是个纯属巧合的现象:山西的主要山脉的脊线,连起来——无论上北下南,还是上南下北,都能描出一个“臣”字,这也吻合了山西扮演的“拱卫者”角色。
这桑叶,如一叶巨大的扁舟,如一艘不沉的航母,停泊在中原与塞北之间。
各种字体的“臣”
▼
面对北京,它是“臣”
▼
面对西安,它还是“臣“
▼
难倒连山河都要
以汉字密码立下诅咒
来设定山西的命运吗?
或许,只是巧合
而现实中的山西
的确承担了这样的使命
臣——拱卫“君”的角色
▼
方形,这个神奇的平行四边方形,四面隆起、中有起伏,这让我想到了城池。
城的出现,是国家出现的重要标志。所有的古老文明,都从建城开始。所有的文明古国,也都有自己的城市……一个族群人口再多,地域再广,如果没有城市,那也只是部落或部落联盟,不是国家。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
浑厚的城墙,古朴的城门
把王宫、街市和乡村联系起来
古老的文明就这样
在一片蛮荒中诞生
图片来源: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插图▼
城池
城墙和护城河的合称
中国古代建城
四围有城垣及护城河
城池,后来用于泛指城市
▼
北宋都城汴梁城
其平行四边形的格局
与山西版图极为吻合
现实中的众多城池
不过是山西这座巨城的
缩小版而已
▼
山西,正是一座四面天险的巨型城池。
北面,管涔山脉与长城雄关结合;
东面,巍巍太行与峡谷碍口相伴;
西面,吕梁山脉与黄河天险把关;
南面,中条王屋与黄河天险并行。
山与长城,铸就了高不可攀的城垣;
黄河,则是天然的大型护城河。
内部,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长治盆地,相对整个山西,又是一个个缩小版的城池。
山西这样绝妙的作品
除了造物主
谁还能完成得如此天衣无缝?
▼
这样的一座大航母,虽然如铜墙铁壁,但并非完全封闭,它是一个有机体,四面虽然皆是屏障,但都留出了出口。这些出口,凝结着人类的智慧,更多来自上天的赐予。西南、东北各有一道大门,中间为走廊。也就是说,山西这座巨大的城池,这艘巨大的航母,既坚如磐石、又对外联通。
四面虽然都是天险
北面有关口
东面有峡谷
西面有渡口
南面西段魏有渡口、南面东段有峡谷
封而不闭的山西
▼
北面,管涔山脉与长城在山口间留出了一个个关口;西面,黄河支流从吕梁山间流出,在山河间形成了一个个渡口;南面,中条山与王屋山,依然有支流从山中冲出,汇入黄河,形成通航渡口;东面,太行山中的海河支流,横切太行,形成了一条条古道,最著名的当属“太行八陉。”
太行八陉与山西高原鸟瞰
▼
清末,山西出现了第一条跨省铁路——正太铁路,也就是从正定府到太原府的铁路,这条铁路后来拉出了河北省会——石家庄。太行山绵亘南北,将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分割开来。同时,东出、南下的河流与造山运动相约,在太行山上留出了道道裂缝,裂缝最明显的地方正是“八陉”。“太行八陉”中的第五陉——井陉到太原距离最短。正太铁路,就选择了这条古道。
正太铁路东起石家庄,西至太原,全线共设有35个站。全线东西各有一小段是平坦如砥的平原,其余路段都是峰回路转的山区。从华北平原西缘的石家庄向上仰望,虽然这里是太行山中比较低矮的一段,但依旧像是面对一道高高的城墙。这样一条铁路,就是这样“攀爬”着进入太原这座城池的。
▼
山西老百姓有谚语:“朱修长城李修庙”,朱说的明代,李说的是唐朝。明朝成为最热衷修筑防御工事,最豪华的工程就是塞北的明长城了。明长城防御体系共有九镇,山西一个省占了两个。当时的镇,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各设总兵官进行镇守。宣府、大同两镇的长城,大致就是今天山西、河北与内蒙古的行政区界。跟别处不同的是,山西北边的长城有内外两道,而且还沿着太行山,修了一道。大同镇,有一道长城;山西镇(也称太原镇)长城则以偏关、宁武关、雁门关为中心构建了纵深防御格局——此三关是明长城“外三关”,以黄河、太行山为参照,在山西省桑叶形的版图上画了一个巨大的“丁”字。
▼
雁门长城辖区
西起阳方口、东接平型关
以雁门关为中心
是内长城的中枢部分
18座隘口连成了里长的边墙
北望大同盆地,南扼忻定盆地
制图
王岩▼
广义上的雁门关不是孤立的
它是以内长城雁门关为核心
管辖着两翼18座隘口的庞大防御体系
包含山、陉、关、城、堡、寨等
各种自然或人工屏障
雁门十八塞形势图
绘图
刘震宇▼
雁门长城所管辖的广武城及附近边墙
摄影
杨建民▼
有文字记载以来,雁门关地区发生过大的战役次,几乎每场战事都决定着家国命运。最有名的就是杨家将与辽人在这里的拉锯战。无论国家的政治中心在西还是在东,它都是一个屏障——既是“三晋之门户”,又是“天下之大防”。
雁门关是大宋北边重镇,山西四十余关,以雁门最为雄固,一出关外数十里,便是辽国之地,是以关下有重兵驻守,乔峰心想若从关门中过,不免受守关官兵盘查,当下从关西的高岭绕道而行。来到绝岭,放眼四顾,但见繁峙、五台东耸,宁武诸山西带,正阳、石鼓挺于南,其北则为朔州、马邑,长坡峻阪,茫然无际,寒林漠漠,景象萧索。
——金庸《天龙八部》第二十章《悄立雁门,绝壁无余字》
《天龙八部》说的是辽宋对峙时期,雁门关处于两大政权的前线地区,当时以大同、北京为中心的“燕云十六州”属辽土,雁门关及以南的山西属宋土。
在山西人心目中,北面这道长城,最重要的关口除了雁门关,就是杀虎口了。晋北民歌唱道:“那不大的小青马多喂上二升料,三天的路程我两天到。这样急匆匆地往哪里赶?回口里。”晋北地面贫瘠,又多战火,贫苦农民外出谋生被称为“走口外”,又称“走西口”。西口,是相对北口而言——北口是张家口,西口就是杀虎口。
据古地图专家李孝聪考证
这张清康熙年间绘《内外蒙古地图》
(这里选取的是局部)
各部分不成比例
山西北部要塞“杀虎口”被标注在显要位置
过了此地向北
便是广袤平阔的前套平原
包头和呼和浩特所在
走西口民歌所唱:
“乌拉高、岗勒湾,海海漫漫米粮川”
▼
北面、东面出口陆地要塞,那西边、南边便是水上渡口。
大宋理宗皇帝开庆元年,是为蒙古宪宗九年,时值二月初春,黄河北岸的风陵渡头扰攘一片,驴鸣马嘶,夹着人声车声,这几日天候乍寒乍暖,黄河先是解了冻,到这日北风一刮,下起雪来,河水重又凝冰。水面既不能渡船,冰上又不能行车,许多要渡河南下的客人都给阻于风陵渡口,无法启程。
——《神雕侠侣》第三十三回“风陵夜话”
风陵渡,山西与外界沟通的最重要渡口之一,是金庸笔下郭襄与杨过感情线索的起点。峨嵋派的第二代掌门人风陵师太,是郭襄的徒弟,法号为郭襄所取,以纪念第一次在风陵渡口结识杨过。作家鲁顺民先生曾长期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多少钱啊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