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剂在儿童肾病综合征中的应用

来源:《实用医学杂志》年37(15)-

作者:于力

单位:医院,华南医院儿科(广州)

于力,儿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担任医院儿科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童肾脏学组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肾脏病专委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分会肾脏学组副组长。长期从事儿童肾脏病和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工作,擅长儿童各种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不明原因血尿和蛋白尿、泌尿系感染、狼疮性肾炎和紫癜性肾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诊治;开展小儿遗尿症的综合治疗,开展疑难肾脏病和免疫性疾病患儿的基因检测与咨询。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省市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发表多篇SCI论文。指导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研究生。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nephroticsyndrome,PNS)是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其发病机制与B淋巴细胞功能异常表达密切相关。随着生物制剂应用,以CD20为靶点的抗体药物,分为三代:(1)第一代: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作为一种人鼠嵌合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主要耗竭B淋巴细胞,通过有效阻止B细胞增殖和分化,减少细胞因子分泌。临床上RTX使长期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PNS患儿减少使用剂量,甚至停用,减少PNS复发,副作用较少。(2)第二代:奥法木单抗(Ofatumumab)作为一种人源化靶点CD20的单克隆抗体,除RTX以外应用于肾脏领域最有前景的生物制剂,与RTX识别的表位不同,降低其免疫原性。因其高剂量应用时的不良反应更少,似乎较RTX更为优越。临床用于RTX耐药或过敏的PNS患儿。(3)第三代:奥比妥珠单抗(Obinutuzumab)作为首个糖基化的Ⅱ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其抗体的Fc片段经过了糖基化修饰,提高了抗体的特异性及与抗原结合的亲和力,主要用于RTX耐药或过敏的膜性肾病患者。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nephroticsyndrome,PNS)是常见的肾小球疾病,近年来发病有增多的趋势,该病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前儿童[1]。因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的通透性增加,临床以低白蛋白血症、大量蛋白尿、高脂血症、明显水肿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诊断为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NS)。首选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PNS初治激素使用4周能使90%以上的患儿病情得到缓解,称为激素敏感型NS(steroidsensitiveNS,SSNS);其中57%的病例表现为:频繁复发肾病综合征(frequentlyrelapsingNS,FRNS)和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steroiddependentNS,SDNS)[2],在PNS中10%~15%的儿童出现原发或迟发型激素耐药NS(steroidresistantNS,SRNS)[3],SDNS/FRNS、SRNS统称为难治性NS(refractoryNS,RNS),需要免疫抑制剂治疗来减少复发或维持缓解。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P)、吗替麦考酚脂(mycophenolatemoftil,MMF)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inhibitors,CNIs),包括他克莫司(tacrolims,FK)/环孢素A(cyclosporineA,CsA)等。这部分患儿长期大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副作用严重,需要新的治疗方案。近年发现,生物制剂在治疗儿童PNS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提高PNS患儿生存质量,减少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减少复发,延长缓解期[4],针对靶点治疗是解决难治性肾病的核心。本文对生物制剂治疗儿童PNS的临床应用做一总结,为生物制剂治疗儿童PNS提供依据。

01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PNS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与细胞免疫相关机制研究表明,PNS发病有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参与,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淋巴细胞亚群间的比例失调,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分泌异常和免疫应答失调,均可破坏肾小球滤过膜,导致肾组织损伤[5]。PNS患者出现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cell,Treg)、B细胞以及相关的细胞因子等参与PNS的发病。Th1和Th2细胞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参与肾小球炎症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并沉积在肾小球,导致足细胞足突消失,Th1/Th2细胞的失衡,肾小球基底膜损伤可以加重蛋白尿。研究认为通过检测细胞因子推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可以预测是否对激素敏感,以Th1主导多为SRNS,以Th2主导多为SSNS[6]。与体液免疫相关机制研究表明,PNS发病有B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参与,与B淋巴细胞功能异常表达有关。体液免疫主要由B细胞介导,活化后通过分泌各种免疫球蛋白发挥重要的免疫作用。PNS患儿体内存在免疫球蛋白亚类表达的显著异常:即血清IgG显著降低,IgE呈现升高趋势。B细胞参与PNS的机制可以通过分泌Ig、提呈抗原及分泌细胞因子发挥作用,表现为急性期IgG明显降低,血清IgG降低认为与抑制性T细胞的活性有关,当活性增高时便抑制B细胞的分泌,降低B细胞的活化和增殖能力,抑制IgE向IgG的转化过程,导致IgE的水平升高[7]。T细胞和B细胞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均参与PNS的发病机制,免疫功能紊乱是贯穿儿童肾病综合征疾病过程的关键机制。

02生物制剂的分类

2.1第一代以CD20为靶点的抗体药物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是一种人鼠嵌合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其机制是耗竭抑制和杀伤B淋巴细胞以及减少B细胞分泌抗体。同时,还可以增加Treg的数量[8]。RTX通过特异性结合B淋巴细胞表面的CD20而清除B淋巴细胞。4种B淋巴细胞杀伤机制[9]:(1)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CDC),RTX与B淋巴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结合,巨噬细胞及单核细胞与Fc受体结合导致CD20+B淋巴细胞溶解;(2)补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通过结合细胞表面CD20及C1q激活补体,产生膜攻击复合物导致CD20+B细胞溶解;(3)直接诱导B淋巴细胞凋亡等;(4)巨噬细胞对B淋巴细胞的直接吞噬作用。总之,RTX阻止B细胞增殖和分化,减少细胞因子分泌、自身抗体及补体的释放,达到治疗效果。RTX可能通过B细胞耗竭而发挥作用,B细胞的延迟重建预示持续疾病缓解,提示RTX可能在NS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

2.2第二代以CD20为靶点的抗体药物

奥法木单抗(ofatumumab)是一种人源化靶向抗CD20单克隆抗体,中文名称:奥法木单抗(商品名:Arzerra),靶向作用于B细胞表面CD20分子的一个抗原表位,可特异性地与CD20小分子和CD20细胞外环结合。实验表明奥法木单抗的Fab区域与CD20分子结合,Fc区介导免疫效应使B细胞溶解。奥法木单抗最早用于肿瘤患者,近年来在PNS得到应用,作用机制与RTX一致,它似乎比RTX更有效,由于与CD20分子的亲和力更高,对补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的诱导作用更好,以及对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更增强,特异性诱导CD20细胞凋亡。奥法木单抗靶向目标是CD20上细胞膜的新的表位,与CD20近膜端抗原表位结合,其作用与RTX类似,较RTX作用更强,用于RTX治疗对烷化剂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耐药型NS,这些患者中RTX耐药率有所增加,学者们积极寻找其他治疗办法,奥法木单抗显示出其优势[10]。主要通过减少B细胞及稳定足细胞骨架蛋白,达到治疗肾脏疾病的目的[11]。奥法木单抗临床用于RTX耐药或过敏的PNS患儿,除RTX以外,成为应用于儿童肾病综合征最有前景的生物制剂。

2.3第三代以CD20为靶点的抗体药物

奥比妥珠单抗(obinutuzumab),中文名称:奥比妥珠单抗(商品名:Gazyva),作为首个糖基化的Ⅱ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其抗体的Fc片段经过了糖基化修饰,提高了抗体的特异性及与抗原结合的亲和力,主要用于RTX耐药或过敏的膜性肾病患者。针对CD20阳性的B细胞,靶点治疗是解决难治性肾病的核心。奥比妥珠单抗治疗PNS优于RTX,揭示了其单克隆抗体靶向免疫疗法的潜能[12],奥比妥珠单抗针对CD20上与利妥昔单抗所识别的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并且引起更大的B细胞凋亡反应[13]。奥比妥珠单抗Fc片段上聚糖树结构的修饰导致对FcgRⅢ的亲和力增加,从而通过天然杀伤细胞增强了抗体依赖性细胞的细胞毒性,并通过巨噬细胞增强了抗体依赖性细胞的吞噬作用。这些B细胞耗竭机制与RTX主要依赖补体的细胞毒性相反。基于临床数据,使用奥比妥珠单抗治疗膜性肾病患者是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

03生物制剂在临床的应用

近年来,RTX广泛应用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如肉芽肿相关性多血管性炎、显微镜下多动脉炎、寻常型天疱疹(中至重度)以及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以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发性膜性肾病、儿童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皮肌炎、自免性脑炎、视神经脊髓炎以及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疾病的治疗[14]。

3.1RTX在临床应用

年BENZ等[15]报道RTX第一次用于儿童NS,在1例SDNS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该患儿在使用多种免疫抑制剂无效后,给予RTX,其SDNS和ITP同时缓解。

年以后陆续报道RTX用于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治疗。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TheKidneyDisease:ImprovingGlobalOut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gshizx.com/lsxzx/1440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