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36岁当县长,60岁太原市长任上卸职。
耿彦波初在任时,人们对他的为政理念并不理解,送他绰号"耿疯子",告他告到国务院。
随着时代的发展,耿彦波的政迹被全山西人民认可。耿彦波每任一处,留下的是现代化的道路畅通无阻,千年文物集中保护,治山治水,还百姓绿水青山。
随着岁月的流逝,耿彦波在山西人眼中的形象越来越高大。耿彦波带泥的鞋底成了一个标志性的参照物。在任期间,他经常上工地现场办公,他用他的学识,他的能力,他的辛苦,他的智慧和他超前的理念换来了灵石、榆次、大同、太原四座城的新生。
耿彦波年,36岁的耿彦波当了灵石县的县长。
灵石东太岳,西吕梁,两山夹一谷,县城就在这狭长的谷中。之前,灵石人最怕下大雨,大雨一下,道路泥泞,石头乱滚。
对此环境,耿彦波给灵石人修了个翠峰山公园,治了山,治了水,治了路。至此,下大雨灵石街上再没了泥石流。
灵石人杰地灵,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四大家,八小家,七十二家毛毛家"的说法,许多文物古迹散落民间,遭到严重破坏。
耿彦波选中"四大家"中的静升王家,进行了重新修缮,把民间的古迹集中到王家大院,进行了有效的保护。现在的王家大院甚称国宝。
王家大院年,耿彦波调任榆次市市长,他的绰号由"耿疯子"换成了"耿拆拆″。他走街串巷,满身灰尘,大刀阔斧,修路造城。榆次老城,常家庄园都是耿彦波的杰作,两年后,榆次的道路宽了,环境好了,成了有名的宜居城市。
榆次老城年,耿彦波走马上任大同,那时大同有个顺口溜:垃圾基本靠风刮,污水基本靠蒸发,游商基本没人抓,市容基本无人夸。
耿彦波大同五年,大同一轴双城的美好规划得以实现,把大同改造成了历史文化名城。大同也成就了耿彦波,由"耿疯子""耿拆拆"变身成了"耿公”"牛人市长"。
大同古城最近几年你来过太原吗?太原已不再是过去的"城乡结合部",不再是"最像农村的城市",
而是一个风和丽日景,锦绣新太原。红蓝相间的彩虹路遍布乡间,造型各异的网红桥凌驾于汾河之上,清澈的汾河水横贯南北,厚重的晋祠,坐拥山水间的窦大夫祠,依山而建的蒙山大佛,形似巨龙的青龙古镇,锦绣太原,美不胜收。处处都有"耿公"的足迹和汗水。
太原夜景(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