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乡村---典型的乡土教材
侧柏大沟护村庄的宝地
——南关镇墕则村
文/深山老人
村名由来
墕则村
墕则村位于县城南方,坐标位置-56-E、-69-N,海拔M。东距汾河及并行的国道和南同蒲铁路5公里。距大运高速公路仁义口24公里。
其建制沿革为:明代属道美里;清代属南讹里;民国时期属第四区﹙驻双池﹚,原西沟村编村。抗日战争时期先属四区,继属四区,后属三区;年属道美乡﹙时称复兴乡﹚;年属第四区﹙驻坛镇﹚;年仍属第四区﹙驻坛镇﹚;年属富家滩乡;年属钢铁人民公社﹙驻南关﹚;年属南关人民公社;年属富家滩镇;年属南关镇。
村落坐北向南,建于一黄土丘南侧。东临小沟,西为墕口,前临侧柏大沟。三阳普照,少藏风聚气。民居多为依山砖砌窰洞,且为三合院,属明、清建筑,居住集中,层层有序而建。代表院落为崖窰院。主姓王,自沟峪滩迁此。居人最多时余口。耕种余亩土地,分布于村西。北方。
村民汲水于村下炭窰沟。
村东有三官庙一座,堡存较为完好。
村落地处土石山区,属汾河水系,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林有杏树亩。植被主要为草灌。乔木有侧柏、榆、槐、椿、杨、柳等小阔叶树,灌木以山皂荚、荆条、酸枣、黄刺梅等为主,以及益母草、蒲公英、山草等草本植物。野生动物主要是野兔、野鸡、田鼠等。
村名由来:以村落所处地理位置而得名。
碑文
焉则村重新三官庙碑记
碑存于南关镇焉则村三官庙庙内。
碑为圆首形。高、宽64、厚17厘米。青石质。
碑文为楷书,共11行,满行30字。
碑立于清嘉庆十四年()。
重修三官廟記
邑西焉則村三官廟古矣。善信於此,香火族黨於此,聚諮農隙於此,偃息淑棲於此,勸教惜乎曆久而敝也。曆久而敝者,賴有人修之而不敝也。然一二人修之,非衆人共之。則一二人難爲,功衆人共之。非一二人始之,則衆人弗能先。村人目擊心傷,爰舉糾首募化五方善土勸輸,本村良民共發善心,同成福果。或勉強以輸財,或竭力以赴功。由是財興力集,廟貌聿新,神像輝煌。自今以往不但香火可供,而且聚咨有所,偃息有棲,勸教有方,神享民安,可以複古,可以法今,可以傳後,村之人勉乎哉。是爲記。
本邑稟善生員王統緒撰
本村附學生趙仙芝書
大清嘉慶十四年歲次己巳六月立
附記:廟內尚存布施碑5塊
1、大清光緒二十五年歲次乙已陰月
2、大清光緒十六年歲次庚寅元月正
3、大清光緒十六年歲次庚寅元月反
4、大清嘉慶十四年六月歲次己巳反
5、光緒二十五年元月
八咏墕则
文/任峰毅
(一)
秋牧尽头是家乡
土地相连为东掌
西面焉口飘瑞气
从此名字响四方
注:该村东与秋牧相接,西和王禹东掌为邻,并有一墕口,故名墕则。
(二)
村落坐北面朝南
黄土丘上建村庄
居住多为三合院
一年四季见太阳
注:该村坐北向南,村落建在一黄土丘的南面,民居大多为三合院,三阳普照。
(三)
东临小沟西焉口
砖砌窑洞依崖构
土石山区贫脊地
小麦玉米低产收
注:村落东临小沟西为墕口,地处土石山区,土地贫脊粮食产量较低。
(四)
侧柏大沟临村前
户户屋顶绕炊烟
绿树环绕似彩带
农家恍如活神仙
注:村落前有一道侧柏大沟为国营林场护卫着美丽村庄。
(五)
家族夲自沟峪滩
很久以前落此方
人口最多三百余
一个主姓是为王
注:该村主姓为王据说来自邻村沟峪滩,人口最多人。
(六)
崖窑院落一排排
居住集中叠叠开
明清风格为主调
下窑上房显气派
注:民居多为依山而建砖窑,层层有序,属明清建筑,居住集中,代表院落为下面窑洞砌衬上面瓦房盖顶的崖窑院。(见照片)
(七)
村东建有三官庙
清朝时期曾修造
神享民安可传后
偃息有棲勤劝教
注:见三官庙碑记
(八)
村民汲水炭窑沟
爬坡过坎扁担悠
引泉水
甘露下山哗哗流
注:该村过去汲水炭窑沟,年从王禹高地原引水入村。
年8月14日于家中
下期介绍:南河老人之故乡——南关镇李家山村
声明:文章著作权属作者,转载必须注明出处。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我与10W+之间只差您的一个转发
征稿邮箱:
qq.擅长皮肤病白癜风诊疗儿童白癜风发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