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寨印象
车出县城,沿大运一级路向北,只半个小时路程,就到达了冷泉村口。稍事休整后,在当地村民指引下,我们驱车直抵村东山崖上的寨门。
这是一座二层的古式建筑,上层屋顶飞檐翘角,古意盎然;下层巨岩砌筑,沉稳厚重,正中有一弧形门洞,幽深狭长,门洞上方嵌一石制匾额,上书“永安”二字。走进门洞,可见寨门底道以青石铺设,两侧墙壁各嵌有石碑,一为清乾隆54年的《冷泉镇寨新修东路碑记》,另一为清道光6年的《特调灵石县正堂加五级纪录一次陈》。两扇木门位于门洞正中,门面包以铁皮,数百铁钉密布其间。寨门里侧有台阶可通二层,拾级而上,可见砖房一间,房屋背西向东,两侧建有瞭望垛口,屋前为一小型空地,东南、东北两角各建有小亭一座。走进屋内,里面空空如也,惟南面墙壁上嵌有石碑一通,近前细观,为明嘉靖22年的《冷泉镇修寨记》。据了解,寨门原建于明代,历经风雨,早已残破不堪,现在这座寨门是村里前几年重新修建的。
站在寨门上向东望去,只见一条主街道正对门洞,斜坡状延伸上去,两旁临街商铺、戏台、祠堂等次第后引,间有狭窄的巷子伸向南北两面,而一间间挨挨靠靠的房屋就着山坡地势修建开来,屋连屋,院靠院,交叉错杂却又秩序井然。我们沿主街道向东,至东北村头大槐树处,继而折向西南,经村中古戏台到达寨子最南沿,然后西向稍行,北转穿巷回到寨门口。沿途所到之处,只见荒草凄凄,深没过膝,道路湮没难辨,残砖断瓦随处皆是。据随行村民介绍,古寨年前一直有人居住,现在则基本呈“空心化”状态。由于无人居住,十几年来,房屋毁坏严重。
行走途中,我们察看了多所院落。这些院子布局小巧,屋顶有兽脊圆瓦,门上有精美砖雕。由于人去楼空,缺乏维护,坍塌甚多,尤其是院门上方的匾额大多流失,让人不胜叹惜。这些院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庭深几进的阔宅大院,而是以单套小院居多。有的院内走廊、照壁、石桌、石凳等依然存在,有的院内花圃、菜畦还依稀可辨,从中我们不难想象以前古寨居民安定宁静、怡然自得的生活情景。
在近三个小时的考察过程中,我们还在村中古戏台前的荒草中,发现了半截清嘉庆时期的残碑,并走访了仍旧居住在这里的最后两户“寨民”。给人的总体印象,这是一座集军事防御与传统居住功能为一体的古堡寨,该堡寨充分利用险要的地形特点,将寨子建立在了由东向西插至汾河岸边的一座山峰上。由于南北皆为深涧,仅东西留有狭窄的门洞,周围再辅以高峻直立的堡墙,寨门一关,可谓是铜墙铁壁,固若金汤。再从寨子内部结构来看,各家院落虽然不大,但却充分利用了能够利用的空间,修建得非常精致,且房屋、田地、水井,学校、商铺、祠堂、戏台等应有尽有,功能设施齐全,即使寨外战火弥漫,封寨数月,寨内居民仍可据险自守,陶然无忧。
沧桑往事冷泉寨是怎样来的呢?查阅史书,我们惊奇地发现,冷泉寨的来历,竟然与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农民起义有关。
据查,冷泉寨始建于公元16世纪初期,其时正值明王朝中期,由于当权者荒淫无道,统治黑暗,当时各地响马盗贼四起,起义反抗不断,其中尤以正德年间的刘六、刘七兄弟及杨虎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著名。
杨虎,河北人氏,《明正德武宗实录》说他原系“宁杲麾下健儿,弓马殊绝”,因不堪官军暴虐敲剥欺压,遂于正德四年(公元年)“聚众数百人起义”。杨虎队伍最初在山东,后与河北的刘六、刘七队伍会合,声势不断壮大。正德六年,杨虎率领的西路军曾一度进入山西境内。该军由流民、响马、屯军等人员组成,成份复杂,纪律松弛,沿途劫掠现象严重。据明万历版《灵石县志》记载:“正德六年五月,流贼杨虎等破赵城,由霍州直抵灵石。时承平日久,官民惊惧,各弃城逃遁,贼大肆焚掠,满城尽为灰烬”。
“路当冲要,俗颇华丰”的冷泉镇其时虽然古关尚存,但仅有驻军百余,自然挡不住骁勇彪悍的杨虎铁骑,因而亦深受其害。冷泉镇现存的两通明碑《重修商山圣母庙记》和《冷泉镇修寨记》就记录了这次流寇之乱的具体情景:“正德六年五月内,强人所过本镇,慌乱无处躲藏,避商山庙东郝文胜地下涯内,崔琦等刨砍土洞二座,洞下窑三孔……”、“西山起寇,数为民患,城郭居民,行无安全,乡镇等处,扶老携幼,趋赴山谷犹被获俱害”。
鸟伤弓者高飞,鱼惊饵者深潜,深受杨虎之害的冷泉乡民决心建堡立寨,设险以守其地,据险以保其身。于是,众人公推张公卿总理,由周虎掌握资金,周尚督工,大家量力输财,置办工料,聚工修筑。在乡人坚持不怠、朝夕动劳、尽心竭力的努力之下,几阅寒暑,最终在嘉靖初年完工落成。自此,一座坚固无比的堡寨便雄踞在千年古关之侧,滔滔汾水之畔。
那么建成后的冷泉寨其防御性能到底如何呢?历史上也有一次记录。说是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年),蒙古鞑靼部进犯,当时“北虏”号称20万,由北而南直抵晋阳(今太原市)。七月朔日进犯灵石,四乡居民闻风而逃,虏寇深入四方,大肆烧杀屠戮,残绝人寰。而冷泉镇居民及邻村百姓则全部进入冷泉寨坚壁固守,沉着应战。虏寇数日久攻不下,无奈只好放弃,冷泉乡民由此躲过一劫。冷泉寨以其良好的防御性能成了护佑一方百姓的“若亚方舟”,而当地乡民自此后益发增修,使其防御性能不断加强,终成今日之规模。
往事如烟,历史的风雨早已把当年的战争硝烟涤荡得渺无痕迹。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古老的冷泉寨早已失去了军事防御的意义,其狭小局促的空间布局也远不能满足现代人对居住处所的要求,因此,古寨走向衰败是必然的。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它的存在却代表了一段尘封的历史,是那段惊心动魄岁月的最好见证,我们有理由保护好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寨能有一个美好的归宿。(本文原载于《灵石文史》年第4期)大家还喜欢1.赵琳老师摄影作品选.
2.雨中游绵山(诗一首).
3.瓜子情结(时逢“六一”儿童节,有感而发。)
4.夏到春好处(诗一首).
5.《威乎哉!乔!》“治国如治家治家看乔家——解读?传承乔家家规家训”(等级奖)入围作品
6.一篇《想娘》读得人泪流满面,那亲情、苦情、温情、柔情让人......
7.田园诗二首
赞赏是对我的鼓励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