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随开花戏《向天而歌》剧组抵达灵石县的左权盲宣队遇见了“天外来石”。他们通过触摸感受天石落处的文化底蕴。灵石各界人士观看了《向天而歌》之后,感慨之余更加坚定了文艺为时代而歌的信心。专程驱车赴灵石看戏的学院派教授评价,《向天而歌》可以走出山西,走向更远。
左权盲艺人不知道灵石县因何得名。在演出的剧场外,耸立着一块石头,当他们路过时,当地人告诉盲艺人,这就是“灵石”。
盲艺人便问:“那‘灵石’怎么‘灵’呢?”大家七嘴八舌向他们解释,原来,这是一块铁陨石,它本来在天上,不知何时落入凡尘。《灵石县志》记载,隋开皇十年(公元年)文帝北巡晋阳,至平昌县境,官车难行,傍汾开道,获一巨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上有“大道永吉”四字,文帝以为瑞,逐割平昌西南地置县,赐县曰“灵石”。盲艺人们好奇地与古陨石亲密接触,感受宇宙之大,岁月之长。
在灵石文化艺术中心的两场演出非常顺利,精彩的表演赢得灵石观众的阵阵掌声。灵石县委宣传部曹正阳副部长连续看了两场,感觉非常震撼,他建议县内的文化学者把观后感写成文字。作家任改娥说:“开花戏《向天而歌》故事生动感人,让我们又一次受到深刻的教育,剧中讲述了活跃在左权县太行山区的盲人宣传队80年走过的艰辛、真实的路程。80年的历程,80年的坚韧,我们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看看他们,想想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灵石县作家协会主席郭忠辉观后即兴赋诗:“开花调开在桃花红杏花白的季节里/开在老百姓的苦难和欢笑里/开在刘梅和旦哥的爱情里/开在刘改鱼唱响京城的花戏里/开在石占明放羊道上的鞭声里/开在盲艺人刘红权的琴声里/开在左权民歌汇大舞台上……”
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赵建斌专程和朋友们驱车两个小时赶来看戏。他的同事史其威是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琵琶表演、视唱练耳、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还主持过民族音乐学课题《山西民歌“山曲”研究》《山西民间音乐传承人口述之研究》等,史其威与临汾音乐界资深专家焦醒俗评价说:“《向天而歌》主要演员的演唱很见功力!老蛮师傅的扮演者李鹏飞、喜兆的扮演者郝丽宏、云桃的扮演者王建英,给人印象深刻。盲人刘红权自然是有他的风格,唱得好,值得肯定!有些散板部分与伴奏结合得几乎天衣无缝。音乐制作比较精美。特别是喜兆牺牲后,他的情人云桃唱了一大段,这个唱段,该剧作曲者郭建斌写出了歌剧味道。所有演员体现了基层文艺工作者、山区文艺工作者的朴实美。整个制作上,场面宏大,舞美、灯光、音响都不错,完全感觉不到是一个边远小县的艺术团在演出,即使是省级水平也不过如此。”
赵建斌是陕西宝鸡人,但对山西民间音乐倾注了大量热情。他除了主教中西音乐史与鉴赏、当代音乐专题研究和音乐文献研读外,多年来致力于山西民间文化的研究,承担的课题有《山西音乐传承人口述史料研究》《山西民歌在高校传承与教学研究》和《山西民歌的文化地理透视》等。赵建斌教授评价说:“《向天而歌》的最大亮点是选材典型独特,让当代盲人宣传队艺人演说自己队伍的历史,无形中给观众以无法抗拒的亲切感和亲近感。导演能让民间盲艺人登台演戏,这在全国演艺舞台上都是很少见的现象,体现了当下的人道主义关怀,既有传统文化,又有国际视野。另外,全剧以左权民歌、说唱音乐为素材编创音乐,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其间还介入类似民族歌剧音乐创作片段,似有雅俗共赏的创作意向。歌词编创多使用开花调起兴手法与民歌音调,词曲珠联璧合,值得推广。演唱按不同角色用方言、‘左权普通话’、普通话,歌者发声有未加修饰的原生态唱法,有经过训练的民族唱法,还有通俗唱法的元素引入其间,其唱法多样设计值得